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在手术后期通过双频指数监测维持相对适当的镇静深度和足够的镇痛对全凭静脉麻醉的病人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拔管期心血管和内分泌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ASAⅠ-Ⅱ级的下腹部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成手控输注(MCI)组、靶控输注(TCI)组和BIS指导组,每组10例,分别进行全凭静脉麻醉。MCI组采用临床常用的MCI法输注丙泊酚,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输注速度维持麻醉和使用芬太尼;TCI组和BIS指导组均按照3ug/ml的靶浓度开始输注,TCI组术中根据BP、HR、体动情况来调节靶浓度和追加芬太尼,在手术临近结束时,调节靶浓度使TCI泵所显示的预计苏醒时间与根据手术进程估计所需时间相符。MCI组和TCI组在手术临近结束的大约0.5小时内不再追加芬太尼;BIS组根据BIS值监测结果随时调整靶浓度,手术中维持BIS在45-55,手术将近结束缝皮时降低靶浓度使BIS升高到60-70,有血流动力学反应时加用芬太尼1ug/kg。手术结束即停止使用所有药物,并开始尝试唤醒病人,记录各组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并于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后3min分别采血检测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①BIS指导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10±4.11、10.30±5.22)min,均比MCI组和TCI组缩短(P<0.05);定向力恢复时间TCI组与BIS组均较MCI组缩短(P<0.05);②BIS组拔管期血压、心率波动均低于MCI组和TCI组(P<0.05);③BIS指导组在拔管前、后两个时间点上的血浆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水平均较MCI组和TCI组低(P<0.05),且与诱导前相比无明显变化;④TCI泵所显示的预计苏醒时间与实际苏醒时间无相关性(r=0.056,P>0.05);⑤BIS指导组的丙泊酚单位标准化用量为(4.96±1.02mg)/kg/h,低于MCI组和TCI组(P<0.05)。所有的病人手术后随访均未发生术中知晓。 结论 在手术后期利用双频指数监测维持适当的镇静深度即BIS值在60-70和足够的镇痛对全凭静脉麻醉的病人手术后迅速苏醒、尽快拔除气管导管都是有利的,同时能适当地抑制应激反应,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保护病人的免疫功能,促进手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