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物》作为国内影响力前列的人物杂志,致力于以人物特稿还原疫情真相,其报道在同行媒体中脱颖而出。目前为止,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物特稿,并不少见,但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尚不多见,正在逐渐地扩充中。本文从新闻叙事学这一经典理论出发,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人物》的疫情人物特稿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哪些特色?《人物》发布的疫情人物特稿与非疫情特稿的叙事风格有何不同?疫情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物》作为国内影响力前列的人物杂志,致力于以人物特稿还原疫情真相,其报道在同行媒体中脱颖而出。目前为止,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物特稿,并不少见,但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尚不多见,正在逐渐地扩充中。本文从新闻叙事学这一经典理论出发,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人物》的疫情人物特稿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哪些特色?《人物》发布的疫情人物特稿与非疫情特稿的叙事风格有何不同?疫情人物特稿的叙事逻辑具体是如何呈现的?它的人物特稿叙事有何经验可循?在疫情人物特稿中,还有哪些不足和值得反思、借鉴的地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新闻叙事学理论,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并在其中辅以《人物》与其他媒体两年来发布的疫情人物稿件的横向对比和《人物》自身的纵向对比,综合以上研究总结出《人物》在疫情人物特稿上的叙事特色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对象选取了《人物》微信公众号自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之间发表的共计46篇疫情人物特稿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叙事分析。46篇人物特稿均在3000字以上,长篇的更是近万字。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疫情背景比较《人物》稿件与其他媒体人物稿件的异同,并在其中指出《人物》的代表性;第二章以新闻叙事学的理论为基础,从叙述主体(谁在说)、叙事视角(怎么说)、叙事时间(说的节奏)这三个层面出发,分析疫情人物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章分析《人物》在疫情人物特稿中的叙事策略;最后第四章提出了针对疫情人物特稿的反思、借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发现,《人物》疫情期间的人物特稿表现出以下一些叙事特色:疫情人物特稿以公开叙事者为主,叙事视角方面以限知视角叙述较多。在记者“亲历”存在困难时,也会创新“在场”方式。倾向于社会边缘群体,会运用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模式,彰显命运共同体。在叙事策略中会注重一些文学化的手法和叙事场景等。本文运用新闻叙事学展开对《人物》疫情人物特稿的文本分析,从中发掘出社会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优秀人物特稿的写作亮点以及代表性的叙事方式和策略,并反思其背后商业逻辑的渗透。对于人物特稿的未来发展提出要重视公共价值,向调查性报道借力,一定程度上也深化了人物特稿的叙事研究。
其他文献
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加快了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进程,新兴科技加持数字平台扩张,平台垄断问题凸显。版权的排他属性加剧了数字版权平台的无序垄断行为,从全球17个国家对数字版权巨头——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开展反垄断调查,到国家版权局就音乐作品的授权开放问题约谈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和阿里音乐等国内大型音乐公司,市场监管总局为控制“限制竞争风险和游戏直播版权的支配地位”对虎牙和斗鱼两个游戏直播平台经营者
免费开放政策落实以来,博物馆事业获得蓬勃发展,而高校博物馆社会化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国际博物馆界普遍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博物馆从社区开始逐渐将服务范围拓展至整个区域,从而实现社会化。这个过程中,它能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方式接触到服务不足的人群,发挥高校博物馆作为连接校园和社区的纽带作用,这一角色必须得到大学和社会的支持。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积极探索让自身走出校门接
马赛克,原本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概念,由于其具有破碎、重构的符号意义,自电视新闻产生以来作为一种非线性编播技术常应用于新闻传播方面,俗称“打码”。在新闻报道中,马赛克作为一种处理手段贯穿于新闻生产的诸多阶段,尤其体现在法治报道中。对电视法治新闻中当事人的容貌进行马赛克处理,是现代媒体在维护当事人权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向受众呈现新闻事实的主要技术手段。如今马赛克不仅在法治报道中大范围存在,更是延
文化和旅游部在最新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自2012年实施“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战略部署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逐渐摆脱了过去单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导的片面发展思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得益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大,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博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局势愈加激烈,城市品牌成为了城市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节事活动的溢出效应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市随节事而闻名。如此,节事活动便成为了各城市塑造与提升城市品牌的战略工具。目前对于城市品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城市内部建设视角,较少从受众角度出发思考,也较少结合两视角共同分析;目前对于节事活动与城市品牌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中小型城市对城市品牌的影
基于新闻工作要创新融合的时代背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科技环境,慢直播逐渐兴起。疫情期间,慢直播造就的亿万网友共同参与的“云监工”成为了现象级的媒介事件,它也凭借自身优秀的媒介表现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它呈现出的某些特征与传统媒介可谓是大相径庭。借用梅罗维茨的观点,新的媒介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那么慢直播这一独特的媒介形态是否正在重塑着用户的媒介社交行为?它是如何重塑的?重塑后的
甜瓜(Cucumis melo L.)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一年生植物。作为世界十大水果之一,在我国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南方地区,早春时节的多雨、低温、寡照等不利的气候因素会给甜瓜授粉造成困难,时常会出现坐果难,“化瓜”现象频发。这一问题加重了生产者的资金、时间投入,降低了甜瓜的生产效益。本文从三个角度探讨了甜瓜单性结实性: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吡脲(CPPU)对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催生了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自2009年《卫报》首先展开数据新闻实践后,国内各新闻媒体也纷纷开始对数据新闻进行积极实践。几乎同一时期,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治国方略和党中央基本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正在稳步推进。法治新闻在法治建设之中,肩负着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宣传普法任务。为了提
随着DV技术的发展,影像对私人领域的介入问题变得愈发明显。独立纪录提供了更为民间的视角,让过往很少被媒体注意到的底层人群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是对体制内纪录片的一个补充,创作者在创作主题、内容上忠于自己的独立立场和精神,其作品展现出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但在创作过程中,拍摄者很容易触碰伦理道德问题,掌握镜头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着天然不对等的关系,处于社会底层的拍摄对象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意识抵御摄像机
邻避类冲突近年来呈现减少而非增多趋势,印证了中国在邻避冲突治理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以5G信号基站建设受阻为代表的“数字邻避”为我们考察十多年来中国邻避治理的效果与效能提供了观察的角度。以往对邻避行动的研究大多关注“为什么能”“如何有效”“如何治理”等问题归因路径,但“数字邻避”现象却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以“数字邻避”为代表的邻避行动正在呈现出某种结构性的断裂——媒介化、网络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