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溪河是太湖流域典型景观连通河道之一。因生产生活的影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梁溪河,导致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水华现象频出,水环境问题堪忧。为了解梁溪河水质恶化的原因,追踪梁溪河中氮营养盐的来源和污染源的贡献率,揭示湖泊蓝藻水华物质对景观连通河道水质的影响,从而为梁溪河的水华防治、生态功能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根据梁溪河的流域面积和周围环境特征共设置了21个采样点,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进行样品采集,分别在春、夏、秋季开展河道蓝藻颗粒物及氮磷营养盐和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监测。采用镜检分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探讨浮游植物类群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氮、氧双同位素技术为指导,结合地表水体系统中无机氮氮的水化学特征,识别研究区地表水硝酸氮污染源来源,探究影响地表水水化学作用的因素,利用软件R建立的同位素源解析模型SIAR,估算梁溪河各硝酸氮污染源的贡献率,结论如下:
梁溪河各水质因子在时间上具有显著差异,而无明显空间差异。梁溪河地表水水体达到中度富营养化。温度、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梁溪河水质变化的主要因子。
浮游植物镜检结果发现浮游植物40属65种含变种,在水华暴发期绿藻门种类最多,共31种,占总数的47.69%;其次是硅藻门,共22种,占总数的33.85%;蓝藻门10种,占总数的15.38%;隐藻门2种,占总数的3.08%。各月份生物量最大的均是蓝藻门。
梁溪河地表水体氮素含量存在时空差异性。丰水期氨氮的平均浓度高于枯水期,上游水体丰水期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低于枯水期平均浓度;下游水体枯水期总氮、硝态氮和氨氮平均浓度均高于丰水期平均浓度。水体δ15N-NO3-和δ18O-NO3-在枯水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27‰-18.16‰和2.02‰-13.90‰,在丰水期的变化范围为1.43‰-12.30‰和2.13‰-15.12‰,丰水期δ18O-NO3-的值高于枯水期,而枯水期δ15N-NO3-值明显高于丰水期。梁溪河地表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肥及生活污水、土壤有机氮及化肥。
根据SIAR模型的输出结果,粪肥污水源在4类污染源中贡献率最高,为52.5%,化肥源与土壤源污染贡献率接近,分别为19%和21%,而大气沉降源贡献率仅为7.5%。因此,根据梁溪河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应重点控制面源污染输入的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减少营养盐的输入,提高梁溪河水体水环境质量,保障无锡市和梅梁湖片区水环境质量及防洪排涝安全。
梁溪河各水质因子在时间上具有显著差异,而无明显空间差异。梁溪河地表水水体达到中度富营养化。温度、总磷和总氮是影响梁溪河水质变化的主要因子。
浮游植物镜检结果发现浮游植物40属65种含变种,在水华暴发期绿藻门种类最多,共31种,占总数的47.69%;其次是硅藻门,共22种,占总数的33.85%;蓝藻门10种,占总数的15.38%;隐藻门2种,占总数的3.08%。各月份生物量最大的均是蓝藻门。
梁溪河地表水体氮素含量存在时空差异性。丰水期氨氮的平均浓度高于枯水期,上游水体丰水期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低于枯水期平均浓度;下游水体枯水期总氮、硝态氮和氨氮平均浓度均高于丰水期平均浓度。水体δ15N-NO3-和δ18O-NO3-在枯水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27‰-18.16‰和2.02‰-13.90‰,在丰水期的变化范围为1.43‰-12.30‰和2.13‰-15.12‰,丰水期δ18O-NO3-的值高于枯水期,而枯水期δ15N-NO3-值明显高于丰水期。梁溪河地表水体硝酸盐主要来源于粪肥及生活污水、土壤有机氮及化肥。
根据SIAR模型的输出结果,粪肥污水源在4类污染源中贡献率最高,为52.5%,化肥源与土壤源污染贡献率接近,分别为19%和21%,而大气沉降源贡献率仅为7.5%。因此,根据梁溪河地理位置和空间布局,应重点控制面源污染输入的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减少营养盐的输入,提高梁溪河水体水环境质量,保障无锡市和梅梁湖片区水环境质量及防洪排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