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更好地了解流式细胞(flow cytometry,FCM)DNA分析对膀胱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异倍体峰、S期细胞峰百分比(S-phase faction,SPF)、G0/G1期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CV)、凋亡峰(apoptotic peak,APO)与肿瘤诊断、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材料和方法:所有病例分为53例膀胱肿瘤组和26例非肿瘤组两组。留取两组患者的清晨第二次小便。先将标本离心10分钟,再将沉淀的细胞用PBS缓冲液清洗和离心两次,将沉淀细胞制备成细胞浓度为10~6/ml的悬液。按DNA-Prep Kit试剂盒操作说明将细胞的DNA用PI荧光染色。调节流式细胞仪光路系统,使CV≤2%,以人淋巴细胞为参考标准,使CV<5%,通过FSC和SSC“设门”去除细胞碎片,通过FL2-A和FL2-W“设门”去除细胞团块。将染色细胞上机检测,再通过Multicycle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用DNA直方图表示。膀胱肿瘤诊断标准采用Collste和Klein提出的标准。将79例进行尿流式细胞DNA分析的病例分为肿瘤组和对照组,肿瘤组53例,对照组26例。其中将肿瘤组病例又分为:乳头状瘤(6例)、G1级膀胱癌(21例)、G2级膀胱癌(18例)、G3级膀胱癌(8例)四组。将FCM检测的各参数,如:FCM阳性率、异倍体比率、SPF、CV和APO等在肿瘤组和对照组,以及各级肿瘤分组间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肿瘤组FCM阳性38例,对照组FCM阳性7例,肿瘤组和对照组的FCM阳性率分别是71.7%和26.9%,对两组FCM阳性率进行X~2检验,P<0.005,肿瘤组FC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组出现异倍体细胞峰的16例,包括:G3级6例,G2级8例,G1级2例,乳头状瘤0例。对各级膀胱肿瘤出现异倍体病例数进行Fisher检验,提示从乳头状瘤到G3呈现异倍体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对照组无异倍体出现。将肿瘤组分为异倍体组和无异倍体组。异倍体组共16例,复发14例;无异倍体组共37例,复发17例。对两组复发率进行X~2检验,P<0.005,异倍体组复发率显著高于无异倍体组。肿瘤组SPF>15%共31例,包括:G3级7例,G2级10例,G1级12例,乳头状瘤2例。对各级膀胱肿瘤SPF>15%的比率进行两组间的Fisher检验,各组间均P>0.05,说明各级膀胱肿瘤出现SPF>15%的比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对照组中有5例SPF大于15%。对肿瘤组和对照组SPF>15%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05,说明肿瘤组SPF>15%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级膀胱肿瘤的SPF值:G3级SPF=32.24±8.48,G2级SPF=21.49±6.93,G1级SPF=16.70±4.55,乳头状瘤SPF=8.7±5.75。对各级膀胱肿瘤的SPF值进行方差检验,除了G2、G1组外,其余各组间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SPF值也逐渐增加。肿瘤组中31例复发病例SPF=24.66±7.45,22例未复发病例SPF=12.87±5.67。对两组SPF值进行t检验,P<0.005,说明肿瘤组复发病例SPF值显著高于未复发病例。肿瘤组G0/G1期CV大于9%的病例共26例,包括:G3级5例,G2级11例,G1级8例,乳头状瘤2例。对各级膀胱肿瘤G0/G1期CV>9%的比率进行两组间的Fisher检验,各组均P>0.05,说明各级膀胱肿瘤出现G0/G1期CV>9%的比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对照组G0/G1期CV大于9%的有4例。将肿瘤组与对照组G0/G1期CV>9%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05,肿瘤组G0/G1期CV>9%的比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组53例病例中有17例出现APO,对照组26例病例中有3例出现APO,两组出现APO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5,肿瘤组出现APO比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7例FCM阳性患者中,5例合并有尿路感染;5例可疑阳性患者中,2例合并有尿路感染。在对照组的FCM阳性和可疑阳性病例中,有尿路感染情况的比例比较大,为58.3%。结论:FCM检测膀胱肿瘤方便、无创,敏感性较高。异倍体出现是膀胱肿瘤的特异性表现,有异倍体的肿瘤比无异倍体的肿瘤更容易复发。SPF>15%和CV>9%可以作为膀胱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但要注意假阳性;SPF值高的肿瘤更容易复发。FCM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膀胱肿瘤时应该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