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SACE(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神经系统相关事件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探讨导致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为围手术期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2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发现神经系统相关事件的时间及临床表现等,并根据出院及入院m 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分为不良事件组(30例)和非不良事件组(19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生化资料等变量之间的差异,并对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发现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1)227例SACE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3.2%(30/227)。神经系统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为25.1%(57/227),其中不良事件占52.6%(30/57)。有50.9%患者在术中或术后6.72小时内发现神经系统相关事件,93%患者在术中或术后24小时之内发现神经系统相关事件,其中术中(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和弹簧圈逃逸)发生的为8.8%(5/57)。术后伴有肌力下降的有66.7%(38/57),伴有意识改变的有28.1%(16/57),伴有失语或构音障碍的有22.8%(13/57),合并其他表现的有15.8%(9/57)。(2)神经系统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为7.0%(16/227),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1.76%(4/227)、术后动脉瘤的再出血2.64%(6/227)、术后脑出血2.64%(6/227),其中导致不良事件的占68.75%(11/16)。神经系统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8.1%(41/227),其中导致不良事件的占46.3%(19/41)。总而言之,神经系统出血事件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5%(11/227),缺血事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37%(19/227)。其中,院内死亡(1例,0.44%)或深昏迷自动出院(4例,1.76%)的发生率为2.2%(5/227)。(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入院m Rs评分(P=0.021)、瘤颈大小(P=0.015)、载瘤血管直径(P=0.010)、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直径比值(P=0.004)、瘤体垂直高度与载瘤血管直径比值(P=0.031)、载瘤血管狭窄程度(P=0.043)、手术部位(P=0.001)、术后肌酐与术前肌酐比值(P=0.022)、术后抗凝方案(P=0.026)方面差异显著。(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m Rs分值3-4分的患者比0-1分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13.651倍(OR=14.651,OR的95%CI=2.816-76.212,P=0.001)、既往有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史的患者比既往无SAH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18.769倍(OR=19.769,OR的95%CI=3.179-122.940,P=0.001)、术后未使用抗凝相比术后使用阿加曲班抗凝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高26.229倍(OR=27.229,OR的95%CI=1.790-414.158,P=0.017)、瘤颈大小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增加0.337倍(OR=1.337,OR的95%CI=1.112-1.608,P=0.002),载瘤血管直越小(OR=0.386,OR的95%CI=0.211-0.706,P=0.002)、瘤体高度与载瘤血管直径比值越小(OR=0.487,OR的95%CI=0.241-0.983,P=0.045)、低密度脂蛋白值越低(OR=0.555,OR的95%CI=0.327-0.941,P=0.029)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越高。因此,入院m Rs评分3-4分、既往有SAH史、瘤颈大、载瘤血管直径小、瘤体高度与载瘤血管直径比值小、低密度脂蛋白值低可能是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E)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3.2%(30/227),神经系统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是导致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且主要发生在术中或术后24小时之内。(2)入院m Rs评分3-4分、既往有SAH史、瘤颈大、载瘤血管直径小、瘤体高度与载瘤血管直径比值小、低密度脂蛋白的值低可能是支架辅助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发生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