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评价唑来膦酸在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接受雄激素去除治疗所致骨密度减低的疗效。材料及方法:选取经病理学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23例,Gleason6~9分,TNM分期T3及以上,均未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拒绝行根治手术或不具备根治手术指征),均接受MAB治疗2年以上,随访时间≥24个月,经影像学检查随诊临床未发现肿瘤转移,纳入时测定基线骨密度值-1.0≥T>-2.5,未服用干扰骨代谢的药物,研究期间未口服钙剂;排除标准: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Cushing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治疗者,其他骨关节疾病,如代谢性骨病、强直性关节炎等,随访资料不全者,发现骨转移等;其中14例每月予以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给药前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水化;对照组共9例,因患者个人意愿及经济条件等因素未行唑来膦酸治疗,仅予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在治疗后6、12、24个月监测血BSAP、ICTP及骨钙素,在12个月及24个月测定患者左前臂骨密度,在患者入组时均测定上述各指标的基线值;采用标准t检验分析两组之间骨密度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左前臂骨密度在12个月时,对照组平均下降4.87%,唑来膦酸组平均下降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6);在24个月时,对照组平均下降14.12%,唑来膦酸组平均下降7.08%,其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9);6个月时相对于基线值BSAP、骨钙素及ICTP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对照组:28.00%、63.96%、106.1%;唑来膦酸组:3.57%、21.05%、1.70%。经检验只有ICTP的变化在两组间统计学无显著性(P=0.003);在12个月和24个月时再次监测和对比BSAP、骨钙素的指标变化,可见在两个时间点的对照组和唑来膦酸组中,相对基线值的平均变化率均有显著性(12个月P=0.05、0.04;24个月P=0.0002、0.028),而唑来膦酸的作用在12个月及24个月的ICPT测定中同样具有显著差异性(P=0.036、0.002)。结论:应用唑来膦酸(4mg,每月1次静脉滴注)能够减缓ADT所致的BMD丢失,能够减少骨的重吸收,对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所致的骨质丢失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