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电影大师吕克·贝松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带有着明显的“作者印记”,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在商业票房上往往能取得其他“电影作者”们望尘莫及的成功,导致他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一度遭到许多质疑。吕克·贝松是否能称得上是一位“电影作者”?影评界对此众说纷纭。毫不夸张地说,商业上的成功对吕克·贝松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对作者电影“叫好不叫座”的习惯性思维否定了一位“电影作者”证明自己的可能性。而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证明吕克·贝松的“电影作者”身份。本文进行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以“电影作者论”的视角对吕克·贝松导演的十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他一以贯之的生活哲思。其次,分析、研究吕克·贝松影片的镜头运用、影调氛围、意象表达、叙事框架等各方面,得出导演风格、影片特色,找出吕克·贝松电影中的“作者印记”。第三,总结、归纳吕克·贝松电影角色塑造的主要规律,分析导演在演员选取上的要求,并比对两者的契合度。最后,通过电影批评家们判定“电影作者”的标准,解读作为“电影作者”的吕克·贝松。通过对“电影作者论”的深入读解,得出了“电影作者”的三大判定标准。首先,一位“电影作者”应该在他的一系列影片中体现出某些重复的,拥有鲜明个性的,犹如他的签名般的风格特性。第二,一个“电影作者”必须是一位思想的创造者,而非单纯的执行者。他的影片应当存有某种个人化的内在含义。第三,一位“电影作者”需要拥有对电影创作、制作等各方面的绝对控制权,确保导演和编剧两大职能在创作上的统一。吕克·贝松首先确保了他对于影片的整体控制权。贝松自编自导了他的绝大部分电影,是自己电影的创作者。同时,他对影片角色和演员选取的契合度上有很高的要求。让·雷诺、娜塔莉·波特曼、安娜·帕里约、米拉·乔沃维奇等演员都是由吕克·贝松亲自发掘培养的。而艾瑞克·塞拉这位幕后的御用配乐人与电影画面相得益彰的配乐风格也使他的音乐成为了吕克·贝松作品不可或缺的标识。通过对吕克·贝松自编自导的十部作品的研究,还得出了其电影主题内涵的演进规律。贝松通过《碧海蓝天》和《亚特兰蒂斯》这两部影片描绘了他心中的圣地——海洋。在《最后决战》、《地下铁》、《圣女贞德》和《天使A》四部电影中探讨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通过《尼基塔》、《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和《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表达了他对于情感的赞颂。吕克·贝松的电影还有着极强的风格化特质。首先是他在大部分影片中表现出的深沉、忧伤的影调风格,并且尤以其对于蓝色影调的偏爱最为突出。其次是贝松电影中意象和隐喻的诗意表达,只需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在吕克·贝松的作品中发现他对于“水”这一意象的充分运用。除此之外,别具一格的特写镜头也是属于吕克·贝松电影的风格特色。贝松作品中大量堆砌的特写镜头加上迅捷、犀利的镜头转换,有时会让观众激动得喘不过气来。这些特写镜头往往还承担着表露作者意图的重任。当然,决定吕克·贝松影片风格、基调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导演在构建整个故事时所精心设置的,片中人物命运的情节突转。相较于那些娓娓道来的“话痨”电影,贝松的作品有着“起承转合”式的经典叙事框架,高潮迭起的精彩剧情,也是贝松电影商业成功的一大秘诀。综上所述,通过对吕克·贝松十部自编自导电影的深入研究,分析比对“电影作者”的判定条件,可得出本文的结论:吕克·贝松是一名真正的“电影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