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台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并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各国政府纷纷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抵御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无疑,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各国战胜金融危机带来了希望,但各国的经济学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可能也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开始,如何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笔者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以后,将眼光投向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从制度上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它目标都属于从属地位。这种制度由新西兰在1989年率先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加拿大、英国等一批工业化国家和以色列、韩国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截止到目前,一共有23个国家实行过通货膨胀目标制。从1989年到2008年,通货膨胀目标制已经过20年的实践检验,实践证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经济增长平稳、中央银行信誉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本文首先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其次分析通货膨胀标制的理论背景,从菲利普斯曲线和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出发分析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基础;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角度分析目标制的制度设计相对于相机抉择的优点——降低通货膨胀成本,解决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再次,通过分析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通过对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和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对比来说明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有效;接下来,从论证货币供给量已经不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利率、汇率也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而建议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分析我国现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以及不利因素等;最后,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价格指数的确定、目标点(或目标区域)的选择、政策时限、目标偏离时的例外条款等。
本文的贡献之处在于结合中国的实行情况,较详细地设计了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项基本框架,尤其在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和政策时限方面;其次,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我国1999年-2007年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了货币供给量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