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60万例,而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全部肝癌新发病例的42.5%,其中90%为肝细胞癌,7%为胆管细胞癌,3%为混合型癌。1992年我国大陆人群死亡率为20.4/10万,仅次于胃癌,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合并肝硬化高达53.9%~85%。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提高、术后辅助治疗药物的进展及精准外科理念的推广,近些年来肝癌的治疗效果取得明显的突破。2000年,我国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65%。肝癌的肝肿瘤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后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和与手术相关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分别为23.4%~40.0%和1.6%~7.5%,而术后肝体积不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造成术后死亡的主要因为。因此,术前科学准确的评估患者肝储备功能,谨慎的选择术式及术中掌握肝手术切除量显得极为重要,对指导肝脏外科手术及正确判断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肝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ICG血浆清除率(或滞留率)被认为是反映肝功能储备水平的良好指标。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对肝肿瘤切除术后ICG血浆清除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往往侧重于肝脏恶性肿瘤病人术前肝功能状态和残肝大小方面,而对肿瘤本身性质和体积及被切除肿瘤周围肝正常组织对测定值的影响所知甚少。
研究目的:评估肝肿瘤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功能储备水平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1)选取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原发性肝癌患者69例,测定ICGR15及ICGK,比较其与Child-Pugh分级及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2)以血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率(K值)评价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的48例原发性肝癌病例的肝功能储备水平。(3)针对每位患者病情,分别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行肝部分切除术。(4)采用脉冲式分光光度法(PDD法)测定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第7天的ICG清除率(K值)比较患者手术前后K值的变化及其与肿瘤体积和瘤周肝组织体积比之间的关系。探讨肝肿瘤患者术后肝储备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1)ICG清除试验指标ICGR15及ICGK是评估肝储备功能的良好指标,优于传统临床指标。(2)正常志愿者肝脏ICG清除率为0.218±0.0621/min。(3)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第3天与第7天测定的ICG清除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135±0.0211/min,0.144±0.0251/min,较术前均有下降,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4)术后第7天K值的变化量(△K=K第7天-K术前)与肿瘤和丢失之瘤周肝组织体积比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45,P<0.001),而单纯与丢失之瘤周肝组织体积之间相关性差(r=-0.143,P>0.05)。(5)患者术后早期ICG清除率的变化与麻醉时间、出血量及肝门阻断时间有关。
研究结论:(1)ICG清除率被证明能够快速准确的评估肝储备功能,对患者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2)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7天内)肝储备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因为可能与瘤周有效肝组织被切除、残肝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血容量不稳定、肿瘤内新生血管造成对术前肝功能的过高评价、手术的打击、术后及麻醉的用药及应激反应有关。(3)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肝储备功能的变化与手术切除的肿瘤与瘤周肝组织体积比有关,术中严格掌握瘤周肝组织的切除量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及其重要,应力求既能有效的切除肿瘤,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又能很好的保护肝功能。(4)多指标联合、统计学模型检测将可能会成为肝功能评估方法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