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心理学认为心理一致感是与有效应对、促进健康行为及更好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认知和情感评估方式。拥有高心理一致感的个体,更可能灵活地采纳适宜的策略,以适应特定环境的需求。中学生处于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他们面对大量来自于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应激事件,如学习、家庭、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压力。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对这些压力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对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而心理一致感与这些因素之间又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经逻辑推理可以定性认为体育锻炼活动有助于心理一致感的保护因素和普遍性抵抗资源的建立,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量法对中学生目标群体进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体育锻炼感觉量表(EFI)测试,并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特点,探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等级和体育锻炼感觉与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阶段是心理一致感发展的敏感时期,个体在这一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心理一致感。(2)体育锻炼态度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控制感七个维度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而主观标准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中等至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中学生参与中等至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心理一致感的发展。(3)体育锻炼后产生的疲劳感与心理一致感呈负相关,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与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体育锻炼后的疲劳感会阻碍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而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能够促进中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发展。(4)高心理一致感的中学生比低心理一致感的中学生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态度。高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获得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明显高于低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中学生,而获得的疲劳感明显低于低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中学生。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参与中等至大锻炼量的体育锻炼,以获得对心理一致感发展的最大促进效益。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以获得乐趣,体验到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作为锻炼效益指标,及时消除由于体育锻炼而引起的疲劳感。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效益并不相同,本文尚未探究何种类型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中学生心理一致感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大,可作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