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仿照Al-Salman和Al-Khanji 2002年就本族语因素对阿拉伯语/英语同传译员影响的一个实证研究。口译的方向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同传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诸多学者就口译方向性对译员表现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理念。近年来的一些研究颠覆了原先口译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即从外语译入母语有利于译员的良好表现,进而提出母语译入外语会使译员有更好的发挥。2002年,Al-Salman和Al-Khanji发表了“The Native Language Factor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in an Arabic/English Context”,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译现场录音研究证实阿拉伯语译员在从母语阿拉伯语译入外语英语时表现更好。Al-Salman和Al-Khanji用拉波夫的语言要素理论对此进行解释,认为阿拉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使译员在同传过程中将英语译入阿拉伯语会遭遇到更多的困难。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母语译入外语更加容易这一规律是否对汉语译员也同样成立。同时,本文旨在发现方向性对英汉同传译员影响的真正原因所在。仿照Al-Salman和Al-Khanji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由两大部分组成:1)有关资深同传译员在进行不同方向的口译时表现的问卷研究,及2)有关对国际国内现场会议同传录音的分析。同时,作者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以利于译员直接表达口译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本研究展示了与Al-Salman和Al-Khanji研究相似的结论,即译员在由母语(汉语)译入外语(英语)时有更好的表现,但又呈现出英汉口译环境下译员表现的独特之处。根据汉语的特点,作者提出“输入约束”是方向性对同传译员口译输出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输入约束”即在信息接收阶段译员受到的干扰,包括独特的口音、习惯表达、对材料的陌生程度等。这些干扰因素大量存在于外语中,它们直接导致译员无法运用各种口译技巧规避错误的出现,从而造成口译员在译入母语时反而表现不及译入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