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肿瘤,IgD型MM是其中较为罕见的一个类型,其发生率在国内外研究中相差较大,国内发生率较国外高,约为全部MM的3%~8.9%。IgD型MM的特点是轻链以λ型多见,髓外浸润多见,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在13~21个月之间。目前,IgD型MM的临床数据大多来源于小型回顾性研究,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预后因素尚不明确。此外,新药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延长MM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缓解率及缓解深度,但其在IgD型MM患者中的疗效尚未得到统一结论。因此,对于IgD型MM,仍需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以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其临床、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策略。本研究旨在综合国内多中心的IgD型MM患者临床信息,分析我国IgD型MM患者独特的临床特征,并探索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13个中心2006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31例初诊IgD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8.0软件以及R×644.0.4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绘图。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IgD MM和非IgD MM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显著性检验采用Log-rank法和危险比。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gD型MM临床特征: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就诊的864例初诊骨髓瘤患者中,53例(6.1%)为IgD MM。231例IgD型MM的中位年龄为58岁;男性占64.9%、女性占35.1%;轻链以λ型(92.2%)多见。ISS分期Ⅲ期占66.4%;R-ISS分期Ⅲ期占33.1%;贫血、肾功能不全、高钙血症、溶骨性病变、髓外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6%、22.9%、95.4%、23.4%;LDH升高(≥220U/L)、β2-MG≥5.5mg/L、BMPCs≥60%、PLT<100×10~9/L、ALB<40g/L、GLB<40g/L、免疫不全麻痹3系的发生率分别为40.6%、64.8%、32.7%、22.6%、63.8%、81.9%、77.8%。FISH检测CA,del(17p)、del(13q)、1q+、t(11;14)、t(4;14)和t(14;16)的发生率分别为14.3%、40.6%、76%、38.8%、2.5%、2.6%;SRCA、HRCA、双打击和三打击的发生率分别为18.3%、81.7%、8.6%、0%。2.IgD型与非IgD型MM基线临床特征对比:IgD型MM中位年龄为58岁,非IgD型MM中位年龄为61岁,IgD型MM小于65岁患者较非IgD型MM多见(74%vs 62.8%,P=0.003);ISS分期Ⅲ期(66.4%vs 46.8%,P<0.05)、R-ISS分期Ⅲ期(33.1%vs 26.5%,P=0.120)、PLT<100×10~9/L(22.6%vs 10.6%,P<0.001)、LDH升高(40.6%vs 27%,P=0.001)、β2-MG≥5.5mg/L(64.8%vs 46.8%,P<0.001)和肾功能不全(43.6%vs 21.4%,P<0.001)的发生率均较非IgD型MM高,ALB<40g/L的发生率较非IgD型MM低(63.8%vs 84.1%,P<0.001),而Hb<100g/L、髓外病变、Cs Ca>2.75mmol/L和溶骨性病变的发生率则与非IgD型MM无统计学差异。FISH检测中,IgD型MM的1q+及t(11;14)的发生率均高于非IgD型MM(76%vs 50.8%,P<0.001,38.8%vs 10.3%,P<0.001),t(4;14)(2.5%vs 15.16%,P=0.001)、HRCA(81.7%vs 100%,P<0.001)、双打击(8.6%vs 16%,P=0.021)的发生率低于非IgD型MM患者。三打击在两者间的发生率相似(0%vs 1.3%,P=0.348)。3.IgD型MM的疗效:IgD型MM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19和41个月,均显著低于非IgD型MM的24(P=0.001)和53个月(P<0.001)。IgD型MM中,86.2%获得疾病缓解,62.9%获得深度缓解。以PI为基础的患者的深度缓解率为高于总体(72.5%vs 62.6%),以IMiD为基础的患者的深度缓解率低于总体(46.7%vs 62.6%),11例接受移植的患者的ORR率、深度缓解率及CR率分别为100%、81.8%、63.6%。治疗方案为以IMiD为基础、PI为基础、PI联合IMiD为基础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3个月、22个月、23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14个月、37个月、48个月;以PI为主和PI联合IMiD为主的治疗方案的生存明显优于以IMiD为主的治疗方案(mPFS:22个月vs13个月,P=0.043,23个月vs13个月,P=0.008,mOS:37个月vs14个月,P=0.014,48个月vs14个月,P<0.001),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生存优于未行ASCT治疗的患者(mPFS:27个月vs18个月,P=0.072,mOS:68 vs 41.6,P=0.373)。4.IgD型MM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ISS分期Ⅲ期、β2-MG≥5.5mg/L、LDH升高和BMPCs≥60%均为影响PFS的不良预后因素;除上述因素外,PLT<100×10~9/L、ALB<40g/L和髓外病变也是影响OS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β2-MG≥5.5mg/L(HR=2.043,95%CI=1.148~3.636,P=0.015)、BMPCs≥60%(HR=1.910,95%CI=1.146~3.185,P=0.013)是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髓外病变(HR=2.151,95%CI=1.029~4.495,P=0.042)、BMPCs≥60%(HR=2.094,95%CI=1.098~3.993,P=0.025)是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5.IgD型MM早期死亡:IgD型MM的EM6、EM12和EM24的发生率分别为14.1%、18.8%、28.3%,非IgD型MM的EM6、EM12和EM24的发生率分别为5.6%、8.5%、1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男性、β2-MG≥5.5mg/L和BMPCs≥60%为影响EM6、EM12和EM24的不良预后因素;除上述因素外,ISS分期Ⅲ期为影响EM6的不良预后因素;LDH升高和髓外病变为影响EM12的不良预后因素;ISS分期Ⅲ期和髓外病变为影响EM24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M6的独立预后因素为:BMPCs≥60%(HR=3.302,95%CI=1.147~9.508,P=0.027)。EM12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升高(HR=3.773,95%CI=1.326~10.733,P=0.013)、髓外病变(HR=3.505,95%CI=1.160~10.592,P=0.026)和BMPCs≥60%(HR=3.335,95%CI=1.110~10.016,P=0.032);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升高(HR=2.999,95%CI=1.180~7.621,P=0.021)和BMPCs≥60%(HR=3.373,95%CI=1.282~8.876,P=0.014)。结论:1.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骨髓瘤类型,在本研究中发生率为6.1%,与非IgD型MM相比,IgD型MM患者相对年轻,轻链以λ为主,分期较晚,肿瘤负荷高,细胞遗传学以1q+和t(11;14)常见。2.与非IgD型MM相比,IgD型MM的预后差,生存时间短。3.影响IgD型MM的PFS独立预后因素为:β2-MG≥5.5mg/L和BMPCs≥60%;影响OS独立预后因素为:髓外病变和BMPCs≥60%。4.IgD型MM较非IgD型MM易出现早期死亡;EM6的独立预后因素为:BMPCs≥60%;EM12的独立预后因素为:LDH升高、髓外病变和BMPCs≥60%;EM24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和BMPCs≥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