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称是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重要法则。语言作为人类对现实进行认知加工的产物必然要打上客观世界的烙印。“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刘勰,《文心雕龙》),反映到语言中就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对称结构。汉民族在长期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了众多特有的对称表达,对举结构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一类能产性高,使用率高的对举结构“A一量,B一量”逐渐引发学者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学者分别从结构、语义、语用、分类、功能等理论视角对其做出了论述,但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角度对其作深入系统研究的文章尚少,更未见有学者对该构式的认知机制做出深入探讨,这为本文留下了空间。根据Goldberg(2006)关于构式的分类,“A一量,B一量”构式属于部分固定的习语构式,由两个成分构式组成,笔者拟将“A一量”简称为成分构式1,“B一量”简称为成分构式2。其中“A,B”指能进入该构式的任意成分,“量”指“量词”,“一”为该构式中的固定成分。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尝试将图形-背景(Figure&Ground),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 Theory)及事件域(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整合起来,提出ECF模型以期解释此类构式的认知机制。本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还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搜集整理出的504条语料,详析该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收集和文章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关于汉语对举构式及“A一量,B一量”构式的相关研究,并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之不足,本文整合图形-背景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ECF新分析模型,并借助此模型,试举一例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语料分析与讨论”,在语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ECF模型详细分析“A一量,B一量”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并佐以相关数据说明。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本文可能产生的四点贡献:1.首次探讨了汉语“A一量,B一量”构式背后的潜在认知机制。提出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图形-背景认知方式修补概念整合理论并整合成ECF认知模型深入全面地分析探讨该构式特点。2.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CCL)建立了构式“A一量,B一量”的封闭语料库,并对其中504条语料作了详尽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构式义分布比例、构式中变量AB语义关系比例、构式句法功能分布比例及A/B词性分布比例。3.本文分析讨论了该构式的三大类构式义,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得出该构式语义层级分布为增量义(80.4%)>常量义(16.3%)>隐喻义(3.4%)。本文认为整合是该构式形成的主要认知机制,并再次证明整合是作为一维媒介的语言表达多维概念世界的一种重要认知操作方式。4.本文研究发现此类构式均具有内部不稳定、不一致性;外部非等级性的特点。汉语特有的“A一量,B一量”构式完全符合汉民族注重“合二为一”及“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相关研究提出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