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折射率介质中光传输特性实验系统的研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已在大气光学、大气激光通信等大尺度领域的研究和微小型梯度折射率光学元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人们对于光线的弯曲传输现象,总是存在某种程度的神秘感。这一方面源于人们自小形成的光直线传播概念的“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范围,不易观察到光线的弯曲传输现象。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弯曲传输特性在空间激光通信、梯度折射率光学元件的设计制造以及光学测量法在传质传热学中的应用,需要深入研究光线传输过程中,折射率变化梯度大小和方向等与光线径迹或光点漂移量之间的关系。但受多种因素限制,在实验室尺度范围内的空气中无法建立相对稳定的大梯度温度场,因此在实验室内有限的空间中,无法实现光弯曲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同时,目前人工制备大尺度固体梯度折射率材料的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这都制约了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传输特性研究的实验系统的研制,使得学生对光线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传输特性的理解,更多的依赖于课堂图示和自身的想象力。针对上述问题,为了填补目前国内外关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传输特性研究实验装置方面的空白,本文研制出了一套既能定性观察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径迹,又能定量研究光束径迹与介质折射率梯度方向、大小之间关系的“梯度折射率介质中光传输特性实验系统”。本实验系统由光源、梯度折射率场和梯度温度场实时测量三部分构成,所用到的实验仪器主要有半导体激光器、透明水槽、半导体制冷片、多路温度测试仪。实验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本实验系统使用半导体制冷片在水中建立由上到下温度逐渐降低的梯度温度场,由于热光效应,水中会形成由上到下折射率逐渐增大的梯度折射率场。并基于费马原理和热光效应原理,建立了本实验系统中光线弯曲传输的径迹方程。实验研究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技术方案,在水中形成的梯度折射率场尺度大、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采用本实验系统,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激光光束的弯曲传输径迹,并能进行准确的光线径迹测量。实验研究了梯度折射率场的梯度大小、方向与激光束传输径迹的关系,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高度吻合。基于光在梯度介质中的传输特性,以本实验系统的实验结果为依据,本文还设计了光在梯度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应用的实验装置:“冷热水混合过程可视化与热平衡时间的测量”实验装置和“透明液体互溶过程可视化”实验装置。首次实现了透明液体混合过程中传热传质过程的实时可视化与定量测量。本文研制的实验系统,显著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提出并采用将半导体制冷片直接浸入液体中,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冷、热面在液体中的吸、放热效应,在液体中建立了大尺度、高梯度和高稳定性的梯度温度场。利用本实验系统,既能定性观察光束在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传输径迹,又能定量研究光束径迹与介质折射率梯度方向、大小之间关系。本实验系统既可作为物理、化学化工、工程热物理、光学通信等专业学生本科阶段拓展性光学实验的教学仪器,又可为大气光学、传热学、大气激光通信和光学遥感等专业研究生提供实验模拟研究条件,还可以作为科技馆、大学演示实验的科普展示仪器。
其他文献
居家养老是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居家养老的发展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运作缺乏等问题。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完善制度设计,拓宽资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豆皂苷的研究进展,从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分离提取及应用前景等5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揭示了大豆皂苷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和社会应用
非婚生子女,可能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被父母视作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相反,他们从一出生就不得不背负亲生父母的爱恨纠葛,面对传统观念下人们异样的眼光……$$ 我国婚
报纸
作为花间派词人的温庭筠、韦庄 ,虽是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作家 ,但其词风绝非秾艳一体 ,而是同中有异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春兰秋菊不同时” ,”淡妆浓抹总相宜”。
减压渣油组分的同步荧光光谱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各极性和芳香度不同的组分的芳香环系大小。平均来说,减压渣油的芳香分中的芳香结构以2~4环为主,胶质中的芳香结构以3~5环为主,而沥青质中
设计了一种可以应用到热学实验中的高精度测温系统,该系统以AT89S52为控制核心,利用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l8B20实现温度测量,通过软件编程完成温度信息的计算处理及系统功能实
采用密码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的红外线遥控电子密码锁,具有密码预置、保密性强、误码报警、耗电省等特点,适合住宅、办公室用锁要求,有实际开发价值。
目的黄芪注射液拮抗阿霉素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取昆明小鼠60只,体质量为18~22 g,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建立小鼠阿霉素(ADR)中毒性心肌损伤模型,实验结束24 h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
<正>除抗病基因(R gene)介导的植物特异性抗性以外,植物还具有另外一类抗性,即非特异性广谱抗病性,其特点是抗性不易因病原菌小种变异而丧失,因此多年来一直是育种学家和植物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