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具特色的湿地,湿地类型比较丰富。本文收集了8个时期的黄河三角洲遥感数据,旨在揭示黄河三角洲1976年以来海岸线冲淤变化规律和河口保护区生境演替规律。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黄河断流、人类活动、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下海水入侵等影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此国家自2002年实施的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依靠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制造可冲刷下游河床的“人造洪水”,改变主河槽的淤塞状态,给河口湿地带来新的生机,是一项伟大的湿地修复工程。
本文在对黄河三角洲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黄河变迁等历史资料,将现代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分为7个区,针对1区清水沟流路,将下伏地层沉积物沉积环境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并通过3个剖面揭示了河口保护区湿地沉积体系由不同时代和不同沉积相形成的沉积物相互交错迭置,沉积相态演替较复杂的垂向沉积特征。
TM3(R)-4(G)-2(B)的波段组合方式有助于提取黄河三角洲海岸线,TM4(R)-5(G)-3(B)波段组合方式有助于提取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湿地类型信息。1976年-2006年,黄河三角洲北部刁口流路低潮线以上面积减少423km2,三角洲南部海岸面积减少65km2,清水沟流路面积增加296km2。距黄河水的远近,土壤盐分含量是控制河口湿地保护区植被宏观分布的重要因素,黄河断流和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对河口保护区湿地类型的变化影响很大。
2007年第六次调水调沙期间,河槽受到冲刷,过流能力增大,河槽形态得到调整,河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通过实测资料对比估算黄河下游河道冲刷的临界流量为2600m3/s。2007年6月30日-2007年7月5日,大约有5.6×107m3泥沙,1.12×109Kg沙子流入湿地,大大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但到2007年10月底,Q4和C2断面河道淤积情况较调水调沙前略有改善,Q7断面己全面回淤,恢复到原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