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鱼礁作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增殖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沿海省市蓬勃开展。本文于2014年3、6、8月对威海双岛湾海域进行调查,选取人工鱼礁区、鱼礁邻近区、对照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调查,研究了不同区域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hannon指数(H′)、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海洋生物指数AMBI与M-AMBI评价等方法,,评价了人工鱼礁对底栖生境的修复效果。调查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8门70科97种,环节动物25科43种,节肢动物19科25种,软体动物13科16种,棘皮动物8科8种,其他类包括海绵动物、纽形动物、腔肠动物、鱼类共5种。其中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为该调查海域主要类群;鱼礁区与邻近区及对照区平均鉴定物种数基本无显著性差异。按照食物类型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碎屑食者功能群(D)、肉食者功能群(C)、杂食者功能群(O)、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PL)共4类功能群;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其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D>C>O>PL;不同调查航次鱼礁区均以碎屑食者功能群、邻近区以肉食者功能群、对照区以肉食者功能群或碎屑食者功能群种类所占百分比最高。碎屑食者,中蚓虫为3个调查航次,鱼礁区、邻近区、对照区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明显。3个调查航次鱼礁区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在1746~3520 ind?m-2范围之间;邻近区在1880~4343 ind?m-2范围之间;对照区在2568~3928 ind?m-2范围之间。鱼礁区平均生物量在5.65~67.79 g?m-2范围之间;邻近区在15.17~23.41 g?m-2范围之间;对照区在11.76~16.75 g?m-2范围之间。在不同调查航次、区域中碎屑食者功能群所占平均丰度、生物量百分比最高。通过检验,鱼礁区与邻近区、对照区的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CLUSTER分析和MDS排序,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2个聚类组群,对分组起主要作用的物种为中蚓虫、刚鳃虫等。通过对聚类组群间各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水温、盐度、水深、水体总悬浮颗粒物含量间成显著性差异。调查海域Shannon指数(H′)值在0.60~1.51之间,按照污染评价等级皆为重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不同区域间H′值无显著性差异。通过ABC曲线分析表明,除6月份鱼礁区域与8月份对照区域外,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明显扰动外,其余皆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依据AMBI对各种底栖动物环境敏感程度的生态分组,调查区域皆以干扰耐受种(EGIII)所占丰度比例最高;AMBI值在2.70~3.76之间,认为调查区域环境受到轻微干扰或中度干扰,8月份鱼礁区与邻近区AMBI值差异显著,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M-AMBI值在0.46~0.69之间,认为调查区域环境质量适中或较好,6月鱼礁区与邻近区M-AMBI值差异显著,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各评价结果赋值计算,认为人工鱼礁区环境质量要优于对照区与邻近区。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对修复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短时间内效果不显著。
其他文献
海洋是地球物质循环“源—汇”过程中的重要通道,海洋生物生产及其产物的迁移、转化等过程对海洋物质和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近岸海域浮游植物主要
受沿岸上升流、气旋式冷涡及其夹带的冲淡水的影响,夏季(2007年)南海西部水体吸收特征与冬季(2006年)迥异。冬季水体吸收分布较稳定:浮游植物吸收αph(443)表层值在0.01-0.02 m
本论文以金色小沙丁鱼鱼糜为原料,测定漂洗、加热后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全质构(TPA)、析水率,研究不同漂洗方式、加热方式和不同添加量的转谷氨酰胺酶及卡拉胶等对鱼糜制品
学位
首先以芦荟大黄素为初始原料,对芦荟大黄素的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得到一系列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然后使用显微镜、熔点仪、核磁共振仪以及红外光谱仪对所合成的芦荟大黄素衍生
学位
生长抑制激素(somatostatin,简称SS,中文翻译也简称生长抑素)和其受体(somatostatinreceptor,简称SSTR)是个多基因家族。生长抑素受体是七次跨膜受体,在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蟹汛期在长江口九段沙定采样,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的夏季及秋季在江苏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