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不是非线性光学材料中最强的,但是玻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以及高的稳定性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光子开关等一系列非线性光学器件的候选材料之一。与其他体系相比,含有重金属离子或纳晶的玻璃,通常具有较高的非线性光学系数。因此,在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氧化物玻璃中掺杂纳米晶体,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极化后不能产生非线性的Na2O-Cs2O-B2O3-SiO2体系,掺杂CdS微晶后,进行了结构和非线性光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对CdS微晶掺杂的PbO-B2O3-SiO2体系进行了相关性能的研究,并计算了两种体系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碱硼硅酸盐体系中,CdS添加量为3~5at%、ZnO/CdS为5~7(mol)之间时,CdS微晶可以正常析出;铅硅酸盐体系中,CdS添加量为3at%、ZnO/CdS为6~8(mol)时,CdS微晶可以正常析出。热处理析出的CdS微晶的晶型和晶粒发育状态受基础玻璃影响很大。碱系中,以六方型CdS为主要晶相的纳米晶体,伴有少量立方型CdS析出。提高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微晶的尺寸逐渐增大,透过光谱截止边和荧光光谱中特征峰红移,说明玻璃中存在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铅系中,由于Pb对CdS中Cd的取代,使PbO/(PbO+SiO2)为0.30时析出正交型CdS。碱硼硅酸盐体系基础玻璃极化后未观察到明显的SHG,说明极化后基础玻璃不会对二阶非线性产生影响;掺杂CdS微晶后,在未经极化的玻璃中可观察到明显的SHG,主要起源于颗粒表面Cd和S原子受激光作用发生极化,产生表面偶极层所致;极化后,SH强度显著增大,主要由偶极子的取向排列和六方型CdS的析出增强所致。玻璃SH强度的显著增大主要集中在极化初期的十几分钟内,提高极化温度和电压,有利于SH强度的增大。极化后的样品在阳极面表层存在厚约10μm的非线性层,主要由电极化诱导引起析出增强的六方型CdS做为产生光学非线性的主体。经过计算,具有最大SH强度的样品,其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2)为1.75pm/V,相干长度lc(63.477°)为4.07μm。玻璃中非线性层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2)估算为2.09pm/V,相干长度lc(63.477°)为4.23μm。在CdS微晶掺杂铅硅酸盐玻璃中,热处理析出微晶后的玻璃样品未经极化处理,也都观察到了SHG;提高极化温度和电压,SH强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SH强度的显著增大主要发生在极化初期几分钟内,并且远大于相同条件极化后基础玻璃的SH强度,因此,SH强度的显著增大归因于玻璃中正交型CdS的极化诱导形变;极化后,阳极面表层存在一个厚约11μm的非线性层,由电极化诱导发生结构形变的正交型CdS作为产生SH信号的主体;具有最大SH强度的样品,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x(2)为3.49pm/V,远大于CdS微晶掺杂碱硼硅酸盐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