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而近代中国大学在引导青年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辐射”带动广大民众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自由民主学风的形成和“尊西崇新”校园风尚的构建为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提供了场域条件。新式学生群体的出现以及学生群体集体身份的认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的主体因素。五四前后社会思潮的演变作为一种思想的导引,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大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首先经历了以先进知识分子的早期探索、进步社团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引、思想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等为标志的导入时期;在1923至1927年经历了以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入工农以及构建早期传播的组织形态为标志的拓展时期。1927年以后,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则进入曲折时期,展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内容各有侧重。在初期主要以剖析各派社会主义、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刊布学生运动的信息,总结学生运动的策略等为主。进入拓展时期,理论的传入则以阶级斗争的有关问题、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进行世界革命的有关问题、建立革命联合统一战线等理论为主。在大革命失败后,近代中国大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又以党组织的建立理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内容为主。纵观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大学的传播过程,传播主体由个体向组织转变、传播内容的选择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传播渠道的差异性、传播环境的可塑性成为其主要特点。而构建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依托“现实”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整合宣传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依托受众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重视宣传加强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多元渗透也成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大学传播的重要经验。面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事业,需着重通过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相统一、日常生活领域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