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通过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数量和分化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病情活跃的相关性及在SLE患者血管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1、根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院修订的SLE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排除重叠有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者、原发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慢性肾功衰及尿毒症患者及近期外科手术、外伤、炎症、肿瘤者等影响EPCs数量及功能的因素。临床收集女性SLE患者30例(B组),正常对照组30例(A组),并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对患者的病情活动进行评分。2、无菌采集两组受试者外周血各20ml,以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行细胞培养,以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期间细胞的生长情况。4、采用FITC标记的抗人CD133(FITC-CD133)和PE标记的抗人CD34(PE-CD34)或FITC标记的抗人CD133(FITC-CD133)和PerCP/Cy5.5标记的抗人VEGFR2(PerCP/Cy5.5- VEGFR2, KDR)标记各组细胞,以荧光显微镜鉴定内皮祖细胞。5、刚分离的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FITC-CD133和PE-CD34或FITC-CD133和PerCP/Cy5.5-VEGFR2标记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双阳性细胞率,即EPCs数量。6、细胞培养七天后,分别以PE标记的抗人CD14(PE-CD14)、FITC标记的抗人CD64(FITC-CD64)、PerCP/Cy5.5-VEGFR2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率,进而比较分化功能。7、所有结果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1、细胞培养:新鲜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小,悬浮于培养液中。48小时后贴壁,贴壁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培养至4-5天时细胞增殖明显,部分细胞形成集落,中心为圆形细胞,周围长梭形细胞放射状排列;培养至7天,梭形细胞增多,呈网格样生长或线形生长。2.以荧光显微镜鉴定,PE-CD34和FITC-CD133表达双阳性或PerCP/Cy5.5- VEGFR2和FITC-CD133表达双阳性显示桔黄色荧光,即为正在分化的EPCs。3、与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阳性率( 0.5107±0.2185 % )相比较,SLE患者外周血中EPCs阳性率(0.1019±0.05706%)明显降低(p<0.01)。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七天后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标志CD14~+、CD64~+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16.4867±2.4061% vs 9.8200±1.9978% ,p<0.001)、(16.0400±1.6139% vs 10.8857±2.0680% ,p<0.001),而内皮细胞表面标记KDR~+细胞百分率在正常对照组(74.8080±3.2000%)明显的高于SLE患者(65.3950±4.7513% )(p<0.001),即SLE患者外周血EPCs分化功能减低。5.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PCs的数量与SLE患者的病情活跃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 -0.692,P<0.001)。CD14~+、CD64+细胞百分率与SLE患者的病情活跃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0.920,P< 0.001;R=0.617,P< 0.001),KDR~+细胞百分率与SLE患者的病情活跃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797,P< 0.001),即SLE患者外周血EPCs分化功能与病情活跃程度呈明显负相关。结论:1、SLE患者外周血中的EPCs数量减少,分化功能降低。2、SLE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及其分化功能与病情的活跃性呈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