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通过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光学治疗区的大小、光学治疗区偏心情况、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研究角膜塑形镜配戴对光学成像质量及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光学治疗区的大小及偏心与角膜塑形术后光学成像质量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实验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的临床随访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瑞安市人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31名作为受试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8周岁以上。②无角膜接触镜配戴相关禁忌症(包括眼部禁忌症与全身禁忌症)。③无角膜塑形镜配戴史。④等效球镜度(SE)-1.00-5.00。⑤总散光≤1.50D。⑥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四弧反几何设计的硬性夜戴型角膜接触镜(美国Euclid公司生产)进行夜间配戴。镜片验配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各项检查也相应由同一名检查人员完成。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亮环境及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等检查,对角膜地形图切向差异图进行分析,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光学治疗区大小、偏心角度、偏心量,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后光学治疗区大小、偏心的特征以及相关因素;对角膜地形图高度图进行分析,计算角膜非对称矢量,分析该矢量大小、方向与光学治疗区偏心程度、方向的关系;分析塑形前后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光学治疗区大小及偏心情况对这两种变化的影响。对比敏感度采用对比敏感度函数对数曲线下面积(AULCSF)来统计。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IBM公司)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角膜塑形前后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对影响角膜高阶像差改变量、AULCSF改变量的各项因素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角膜高阶像差与AULCSF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纳入研究的31例均完成随访。年龄9~14(12.6±2.0)岁。男15例,女16例。SE-5.00~-1.50D,平均(-3.27±1.02)D。全眼散光0~1.50D,平均(0.38±0.56)D。角膜散光0.23~2.38D,平均(1.16±0.60)D。角膜塑形镜配戴1月后,光学治疗区直径(3.48±0.49)mm,偏心距离(0.64±0.27)mm,偏心方向以颞下方为主(45%);偏心距离与角膜不对称矢量大小显著正相关(r=0.304,p<0.05),与塑形量正相关(r=0.368,p<0.05),与角膜散光大小、总散光大小均不相关。偏心方向与角膜不对称矢量的方向正相关(r=0.328,p<0.05),对偏心方向与角膜不对称矢量方向、散光轴向、镜片直径做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角膜不对称矢量方向是影响偏心方向的唯一因素(标准化β=0.328,P<0.05)。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垂直彗差、角膜水平彗差、角膜球差均明显增加(T=10.99、-2.212、-3.502、10.19,p<0.05);将屈光度改变量、光学治疗区直径、光学治疗区水平及垂直偏心距离分别与角膜垂直及水平彗差增加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光学治疗区垂直偏心距离(标准化B=0.620,P=0.001)和水平偏心距离(标准化B=0.422,P=0.049)分别是影响角膜垂直彗差增加量和水平彗查增加量的唯一因素。亮环境及暗环境AUSCSF有下降趋势,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亮环境AUSCSF下降幅度与屈光度改变量相关(标准化B=0.452,P=0.021),而暗环境AUSCSF下降幅度与屈光度改变量(标准化B=0.528,P=0.004)、偏心距离(标准化B=0.458,P=0.027)均相关。角膜高阶像差改变量与AULCSF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角膜塑形镜偏心会导致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对对比敏感度影响不大。
实验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的临床随访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瑞安市人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31名作为受试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8周岁以上。②无角膜接触镜配戴相关禁忌症(包括眼部禁忌症与全身禁忌症)。③无角膜塑形镜配戴史。④等效球镜度(SE)-1.00-5.00。⑤总散光≤1.50D。⑥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四弧反几何设计的硬性夜戴型角膜接触镜(美国Euclid公司生产)进行夜间配戴。镜片验配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各项检查也相应由同一名检查人员完成。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亮环境及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等检查,对角膜地形图切向差异图进行分析,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光学治疗区大小、偏心角度、偏心量,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后光学治疗区大小、偏心的特征以及相关因素;对角膜地形图高度图进行分析,计算角膜非对称矢量,分析该矢量大小、方向与光学治疗区偏心程度、方向的关系;分析塑形前后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光学治疗区大小及偏心情况对这两种变化的影响。对比敏感度采用对比敏感度函数对数曲线下面积(AULCSF)来统计。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IBM公司)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角膜塑形前后角膜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对影响角膜高阶像差改变量、AULCSF改变量的各项因素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角膜高阶像差与AULCSF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纳入研究的31例均完成随访。年龄9~14(12.6±2.0)岁。男15例,女16例。SE-5.00~-1.50D,平均(-3.27±1.02)D。全眼散光0~1.50D,平均(0.38±0.56)D。角膜散光0.23~2.38D,平均(1.16±0.60)D。角膜塑形镜配戴1月后,光学治疗区直径(3.48±0.49)mm,偏心距离(0.64±0.27)mm,偏心方向以颞下方为主(45%);偏心距离与角膜不对称矢量大小显著正相关(r=0.304,p<0.05),与塑形量正相关(r=0.368,p<0.05),与角膜散光大小、总散光大小均不相关。偏心方向与角膜不对称矢量的方向正相关(r=0.328,p<0.05),对偏心方向与角膜不对称矢量方向、散光轴向、镜片直径做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角膜不对称矢量方向是影响偏心方向的唯一因素(标准化β=0.328,P<0.05)。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垂直彗差、角膜水平彗差、角膜球差均明显增加(T=10.99、-2.212、-3.502、10.19,p<0.05);将屈光度改变量、光学治疗区直径、光学治疗区水平及垂直偏心距离分别与角膜垂直及水平彗差增加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光学治疗区垂直偏心距离(标准化B=0.620,P=0.001)和水平偏心距离(标准化B=0.422,P=0.049)分别是影响角膜垂直彗差增加量和水平彗查增加量的唯一因素。亮环境及暗环境AUSCSF有下降趋势,但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亮环境AUSCSF下降幅度与屈光度改变量相关(标准化B=0.452,P=0.021),而暗环境AUSCSF下降幅度与屈光度改变量(标准化B=0.528,P=0.004)、偏心距离(标准化B=0.458,P=0.027)均相关。角膜高阶像差改变量与AULCSF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角膜塑形镜偏心会导致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对对比敏感度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