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最美人间是》是笔者研究生期间创作并演唱的一首表达思念的流行音乐原创歌曲。本文借以唱作心得的方式去探讨流行音乐原创歌曲中的文化与商业的联系,用诗学衡量的流行音乐歌曲创作启示为“坐标”,观察流行音乐原创歌曲商业价值的体现与权衡,通过自身真实性阐述,以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全文共细分为四个部分:(1)将自己的歌曲整体创作从创作主题、创作形态、歌曲演唱三个方面与诗学审美所启示的艺术理论指导方向,对应歌曲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人间是》是笔者研究生期间创作并演唱的一首表达思念的流行音乐原创歌曲。本文借以唱作心得的方式去探讨流行音乐原创歌曲中的文化与商业的联系,用诗学衡量的流行音乐歌曲创作启示为“坐标”,观察流行音乐原创歌曲商业价值的体现与权衡,通过自身真实性阐述,以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全文共细分为四个部分:(1)将自己的歌曲整体创作从创作主题、创作形态、歌曲演唱三个方面与诗学审美所启示的艺术理论指导方向,对应歌曲从作到唱对笔者作品进行理性且具说服力的分析。(2)通过理性分析后产生反思,并对流行音乐不同文化截面进行研讨,探究“精英艺术”“大众文化”“先锋派”三种文化下的流行音乐歌曲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选择份额,并对当代流行音乐引发的价值话题再讨论。(3)以上再产生感悟,对流行音乐诗学审美与商业价值共性表达所需进行细分的说明,无论是歌曲人文情怀的大众表达还是歌曲表现技法的价值体现,亦或是歌曲整体呈现的“真实性”,从“共情力”、“表达力”“真实性”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诗学审美是获得艺术与商业平衡的指导理论,并从流行音乐发展的自律要求去表明流行音乐原创歌曲创作需要朝着此方向进行。(4)结语部分也是全文的落脚点,对文章整体内容再度总述并得出结论。在本文中,对于流行音乐原创歌曲的创作指导方向,有着更形而上的探究,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对于商业化的流行音乐歌曲注入更多理性的思考,诉诸优秀流行音乐原创歌曲创作在诗学审美与商业价值上的体现,打破艺术与商业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为音乐创作者提出了不同角度清晰的思考,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其他文献
《静默之弦》是一部由青年作曲家孙晶于2018年创作完成的具有印度音乐风格特点的琵琶作品。以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的第100首为灵感启发,借鉴了印度传统乐器西塔尔琴和塔布拉鼓的演奏方法和音乐效果,用琵琶这一中国传统乐器形象地对滑音、泛音、装饰音进行了处理,以及对共鸣弦音效进行了模仿。通过结合琵琶曲《静默之弦》的音乐形态、具有特色的技术要点等方面,加上演奏实践的体会,由内到外更加完整地呈现该作
安德烈·若利韦(AndréJolivet)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一位大胆创新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深受无调性音乐影响,他擅长使用新奇的音色与独特的和声来创作。他总共为小号创作了两首《小号协奏曲》(1948,1954),其中这首1948年为小号、钢琴和弦乐所创作的《小号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作品是单乐章的小协奏曲,由引子、主题与五个展开部的段落构成,各部分和段落都具有独特的音乐性格特征,相互独立却又紧
笔者对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不同演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西贝柳斯生平、音乐背景和该乐曲作品分析入手分析作曲家的一度创作,之后分析不同演奏家的生平以说明他们演奏风格形成的特点和原因,并以二度创作的音乐细节作为逻辑解释,在演奏元素的不同(速度、节奏、力量、技术处理)、不同音乐处理、演奏版本的相同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的作曲家、后期浪漫主义民族音乐作曲家,作品类
《大奏鸣曲(Op.33)》是19世纪法国作曲家阿尔坎创作于1847年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中,他将古典音乐的创作理念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相结合,突破传统奏鸣曲结构,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作品富含思想性和哲理性的音乐内涵,彰显了他的创作特征趋向成熟。本文从阿尔坎的音乐创作历程入手,以《大奏鸣曲(Op.33)》第三乐章“40岁,幸福家庭”为例,在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基础之上,结合自身演奏体会,从作品的曲式结
筝曲《大武》是青年作曲家陈哲于2017年,应古筝演奏家夏金瓯之邀,以六代乐舞《大武》为题材,选用古筝与打击乐的形式创作的同名乐曲。作曲家将现代作曲技术与六代乐舞元素融合,意图以微见著,重现武王征战之恢弘场景。该作品的创作题材以传统文化为根本,具有传承性。以现代创作技法重现古乐舞场面,具有前瞻性。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音乐文本分析、作曲家采访等途径,深入分析与研究作品。从作品调式与曲式分析、作品中
爵士鼓属于打击乐器中的一种,它是为诠释音乐应运而生的乐器,它与别的乐器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不以演奏和声为主,是以演奏节奏为主的乐器。爵士鼓是较多利用节奏的重音转移来体现音乐性的乐器。重音转移是一种有规律的节奏概念,在固有的节奏类型中利用重音的变化给听众带来不同于本身节奏的感觉。爵士鼓演奏中可以通过重音转移来体现音乐的律动感,通过重音转移的手段改变演奏的力度、动态、声部、甚至是音乐的律动。本文通过文字及
完成于清乾隆九年(1744)的《乐府传声》一书,是作者徐大椿在承袭前人唱论的基础上,结合生理学原理及对演唱实践的观察,经过摸索、钻研、总结而作的有关戏曲发声与传情的理论之作,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论述声腔演唱的专著,被视为曲学重要著作。研究中,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演唱分析法及音韵学、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旨在能对《乐府传声》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并延展至流行演唱中,从其有关发声与曲情的理论中寻以
《亲爱的日记》作为一部儿童题材的音乐剧,目前已进行了多轮公演,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幕后儿童音乐剧教学的思考。因此,文章首先对中国儿童音乐剧的发展进行梳理,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儿童音乐剧本身,分析了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价值,并以《亲爱的日记》作为研究对象,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价值方面,阐明该剧适合儿童教育的原因,进而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从歌曲与演唱、台词与表演、肢体与舞蹈三个部分,提出个
本文主要通过学习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中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对于身体运动状态与音乐之间达成的音乐情感关联,通过分析各种音乐术语,如速度标记、力度标记以及表情记号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阐述如何在视唱教学中,依照谱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音乐情感的处理,并结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中可以运用的身体动作与状态,使音乐乐谱中的抽象符号转化为合理、恰当的视觉化信息,利用身体动作将作曲家
学界已有研究对“countertenor”(高男高音)的概念不够明晰、精确,因此对当代高男高音的历史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在一系列广泛注释的案例研究中,本文在对西方著作中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引入了主要来自15和16世纪的新信息---阉伶歌唱家。主要从阉伶歌唱家及高男高音的发声训练及歌唱审美研究出发,对比两者的异同,用新的视角去透析探究其歌唱的本质,从西方声乐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