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随着金融业总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区域金融差异问题也日益严重。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最重要的两个增长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开放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金融业发展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市场等方面既有相似性,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区域金融差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区域金融差异方面,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的比较或者东、中、西的比较研究,对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的比较研究较少。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的方法,在系统梳理区域金融业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衡量金融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对比分析了两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并深入探讨了两地区金融业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两地区金融业发展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环渤海经济圈在经济总量、金融业总量方面均大于长三角经济圈,但在人均GDP、人均存贷款余额等指标上,长三角经济圈却优于环渤海经济圈。从构成金融业发展的证券、银行、保险三大行业的角度看,环渤海经济圈证券业的发展水平高于长三角经济圈,但其银行业的发展水平低于长三角经济圈,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两个经济圈的保险业发展水平都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衡量指标的角度看,环渤海经济圈在证券化率、股票债券融资、金融机构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优势,长三角经济圈则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效率、金融机构效率方面有所擅长。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制度因素、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程度以及文化的差异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区域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并使不同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看,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区域金融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也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大体相当的经济总量,使其金融业总量也大体相当。长三角经济圈人均GDP明显优于环渤海经济圈,使其金融质量特别是人均存贷比也明显优于环渤海经济圈。第二,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存在着大量而又坚固的二元经济结构,且第二产业占比较高,所以除了北京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外,其他省市的金融业还相对落后;长三角经济圈三大产业较为合理,且内部各省市发展较为均衡,导致了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在效率、人均总量方面占有优势。第三,从政策角度看,环渤海经济圈在政策方面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比并不占据明显优势,且经济圈内部各省市政策联动性差,而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上海市在国家政策以及区域政策的扶持下,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四,从市场开放程度角度来看,长三角作为我国开放较早的地区,在引用外资、民营经济等方面明显领先与环渤海经济圈,这也导致了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在开放程度、辐射作用方面领先于环渤海经济圈。尽管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发展较快,但两个经济圈金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发展存在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内金融合作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内部协调的金融政策、区域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国际化的区域金融中心等问题。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发展存在金融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本投入使其发展效率偏低、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偏小、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合作机制等问题。为了解决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发展中的问题,两个经济圈都应该打破区域壁垒,提高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使金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流动,充分发挥两个经济圈中各个金融中心的区域优势,努力提高各个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这样才能带动两个经济圈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两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使两个经济圈的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得到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