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共识,西方学者从人口集聚的角度研究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效应之间关系,认为人口集聚同样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空间结构的效率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集聚经济(集聚外部性)和城市化经济外部性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省级行政单元的城市化空间结构与经济效应的关系,尝试回答在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究竟哪种空间组织形式更具效率。选取中心度、集散度、空间紧凑度、网络通达度和首位城市规模作为衡量区域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指标体系,选取劳动生产率、经济关联度和投资产出率作为衡量区域经济效应的指标体系,运用OLS(最小二乘法)和TS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等统计学方法,尝试构建二者的影响关系框架,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明确文章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对文章统计计算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说明。其次,界定文中提到的城市化空间结构与经济效应的内涵,本文所提及的城市化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本文中的经济效应广义上是指区域经济效率的综合衡量,如区域经济生产效率、区域内部经济关联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等。经济效应的狭义内涵可近似看做区域的集聚经济,即区域内部生产活动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分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由此确定研究重点为探讨区域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规模等城市化空间结构要素及变化对经济效应的影响。最后,对文章的基本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进行梳理,总结区域城市化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明确集聚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外部性在地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内涵区别和侧重。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即对城市化空间结构指标和经济效应指标进行多维度量化测度和特征分析,在对各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的同时,分析各指标在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和演变情况。城市化空间结构各指标在全国各省的时空演变特征为:省际差异较大,且变化趋势不一;城市化空间结构一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影响;经济发达省份的集聚程度更高、速度更快;单中心集聚是我国各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我国城市化空间发育阶段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效应指标在全国各省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各指标时空变化规律不一;劳动生产率增速快速经济发展速度。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着重探讨城市化空间结构对经济效应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制。统计结果显示,城市化空间结构对经济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中心能够提高经济效应,但作用效果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减弱;集散度和网络通达度与经济效应的相关关系受首位城市规模影响;空间紧凑度对经济效应的影响证明城市化经济外部性的存在;城市化空间结构与经济效应存在内生性。本文针对空间结构对经济效应的影响机制分析是尝试性的,通过选取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和交通密度等社会经济要素集散指标,构建其与空间结构和经济效应的前后向联系,破解黑箱机制。结果发现经济密度是城市化空间结构对经济效应影响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