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股权激励在我国进入了实际可操作阶段。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股权激励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当中,并在改善企业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基于会计盈余等信息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常常难以达到长期激励的效果,反而可能诱发管理者为达到行权条件、最大化自身报酬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本文以在实施股权激励方面最有积极性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在回顾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委托代理理论、契约不完全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其次,在分析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原有持股比例显著高于主板市场这一特殊性,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用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首先结合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引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接下来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贡献与不足,并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方面,大量实证研究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是负相关、不显著相关、甚至呈现出非线性相关;在盈余管理的计量方面,现有研究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本文通过对该方法下相关计量模型的总结和评述,确定了拟采用的盈余管理水平计量模型。第三部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阐述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接下来从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和会计准则不完善三个角度阐述股权激励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机理。最后,结合中小板上市公司管理层原有持股比例显著高于主板市场这一特殊性,对股权激励和管理层原有持股对盈余管理行为的不同影响进行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首先,回顾了股权激励在我国实施以来的总体发展趋势,发现2010年以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数远高于往年,且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积极性最高;其次,从股权激励方案出发,对激励模式、行权条件、期限设置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公司的行业分布和业绩表现;最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对现阶段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进行了介绍。第五部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首先,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理论假设,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接下来,在变量设定部分,在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为因变量、管理层股权激励和原有持股为自变量的同时,控制了公司治理变量和其他相关变量对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在样本选取部分,以CSMAR数据库中2008-2011年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经过筛选最终得到样本数据1291条。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对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盈余管理与管理层股权激励正相关;(2)管理层原有持股有助于减弱盈余管理与股权激励的正相关关系。第六部分,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首先,回顾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实证结论;其次,以实证结论为依据,从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经理人市场的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基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对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和加强对股权激励这一长期激励机制的跟踪研究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