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两者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两者表达有何种相关性,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它们与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①收集标本:选取我院胸外科2007-2008年诊治的50例肺癌病例,均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②收集标本的标准:术前患者均未行放疗和化疗,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取肺癌组织,并根据性别、年龄、术后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等指标归类。50例患者随访时间至2011年2月截止。③标本的检测:对50例病理标本进行VEGF、PEDF和CD3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即用型快捷免疫组化MaxVision法。④每张切片在阳性染色较高区域随机选定10个视野(×400),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数。按着色强度计分:无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按着色细胞百分数计分:<10%为0分,10%~40%为1分,40%~70%为2分,>70%为3分;将着色强度计分与着色细胞百分数计分相乘,总分为0分为阴性(-);1-3分为弱阳性(+);4分以上为强阳性(++)。⑤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采用CD31染色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取4个视野计数后的平均值作为此病例肿瘤组织中的MVD值。⑥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VEGF与EGFR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判断VEGF与PEDF的相关性;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了解VEGF与PEDF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VEGF和PEDF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4.00%、44.00%。②MVD值PEDF阴性组高于阳性组(P<0.05);MVD值VEGF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PEDF、VEGF表达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有关。这其中,在有淋巴结远处转移和低分化的病例中,PEDF阳性率要低于VEGF阳性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50例病人中,其中45例有完整随访资料,其中生存期>30个月的病例数为25例,<30个月的有20例。两组之间的VEGF与PEDF表达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并且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VEGF和PED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599(P=0.000)。⑤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可以得出VEGF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率低于VEGF表达阴性者,而PEDF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PEDF表达阴性者,经Log-rank检验,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9,P=0.000)。结论:NSCLC组织中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并且VEGF和PEDF两者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呈负相关;此外,VEGF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VEGF和PEDF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呈负相关;VEGF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率低于VEGF表达阴性者;而PEDF表达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PEDF表达阴性者。因此,我们认为VEGF可以促进NSCLC的血管生成,而PEDF可能通过抑制MVD生成起抑癌作用,检测两者的表达可以判断NSCLC的血管生成、侵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并可以作为评估NSCLC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以VEGF/PEDF为共同靶点将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