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和温度对三峡库区典型水华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成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也会对库区的生态与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水库形成后,库区内长江与次级河流的流速减缓、自净化能力降低、温差变小以及光照增强,从而在沿江两岸水域形成独特的消落带,在河口汇入段形成更平缓的回水区,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藻类演替、增殖和聚集行为,浮游植物的种属和数量通常会发生改变,甚至会出现“疯长”,并导致水华暴发。富营养化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从浮游藻类出现,增殖、聚集到富营养化形成有一连串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些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1)起始营养物质浓度高度增长导致藻类急剧增殖;(2)藻类数量迅速发展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致使营养物质浓度又有所下降;(3)由于营养物质浓度持续下降,而影响藻类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这大体上反映了富营养化发生由起始、发展、维持到死亡的全过程。所以,掌握浮游植物变化特征对于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以及实施生态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07年11月~2008年10月间对嘉陵江和长江水体中藻类进行监测,共检出6门,36属,80种及其变种。藻类种群构成以硅藻占绝对优势(52.5%),其次为绿藻和蓝藻,其他种类相对较少,其中隐藻除在石门大桥秋季未发现外,其他采样点均有出现,但所占比例相当低,不超过4.8%;硅藻细胞密度所占百分比很高,春季嘉陵江水体中硅藻密度所占比例高于长江,秋季低于长江,其他季节差别不大;绿藻细胞密度所占比例较低,长江和嘉陵江分别不超过12.3%和12.2%,生长高峰时期均出现在春季;嘉陵江蓝藻以春、夏季所占比例最高,长江水体中蓝藻春、冬季细胞密度所占比例最高,秋季所占比例最低。通过对三峡库区典型流域两江的浮游藻类的调查研究,结合实验室模拟的方法,探讨了三峡成库后主要环境因子(光照强度和温度)对藻类生长趋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光照强度的静水表层中主要藻类为蓝、绿藻,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水华微囊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光照、温度与藻类最终生物量的三维模型,典型藻类的最终生物量分别在光照强度I为4500 lx~5200 lx时具有比较明显的峰值,在光照为2600 lx时也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峰值,分析因为微囊藻在低光照强度下能高效利用较弱光强进行光合作用。光照温度达到30℃以上Bf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温度达到25℃左右时Bf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当I值超过5200 lx时Bf有所下降。这也大致反应出库区典型藻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为25~30℃,光照条件为2600 lx~5400 lx。由此得出三峡库区蓝绿藻Iopt的随光照变化特征和适宜温度下的最终生物量共同决定了春夏季均能形成水华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概括地介绍了紫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即紫外杀菌的原理及其在表面杀菌、空气杀菌和液、固体物料杀菌上的应用 ,并简要介绍了其在果蔬保鲜和改善食品加工性能等方面的应
<正>意大利的学术明星、幽默哲人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于2016年2月19日在米兰家中溘然长逝。诚然,严肃的死亡是肉体的消逝。颇具反讽意味的是,他在世时只有《
只有确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我们的各级领导都不得不,而不是想不想坚持良好的作风,治理公款消费中浪费和腐败问题的效果就可以长期保持了
为探索减毒胞内侵袭菌介导的粘膜免疫对宿主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技术(Real-time PCR)对2种细菌进行定量检
随着时代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库已成为大趋势,作为艺术专业的京剧教学也不例外,该研究以视频资源编辑为例,探讨其方法 ,用途及功效等,从而折射出网络教学资源
在炼油加工过程中,加热炉是能耗大户。对新建炼厂,在设计阶段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采取燃料气脱硫等措施以降低排烟温度、降低空气过剩系数和漏
首先,该材料是没有时效性的,不算“时文”。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三化"不同步,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三化同步的主要途径。从国际比较中发现,我国的土地经营规模是全世界最小的之一,这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和
轧辊是轧机的重要部件之一,是轧制作业的主要变形模具,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轧制产品的质量。而异型轧辊属于非圆截面零件,由于其复杂的截面形状,较高的形位、尺寸精度,以及较差
本文在介绍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化学结构、特性及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水解法制备大豆导黄酮苷元的原理、工艺流程、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纯化方法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