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中国军民死伤2100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近代以来签订的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转折点性质的重大事件。加强抗战史教育有助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中日关系曲折复杂,摩擦不断,这既有现实的因素,也有历史的因素,尤其是涉及到抗日战争史。我们谈中日关系就不能回避这段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问题关系到中日之间的未来走向。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初中历史课有必要对中学生加强抗战史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抗日战争史观,从而客观、理智、全面地看待当前及今后的中日关系。抗日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初中抗日战争史教育的效果令人堪忧,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是对这段历史的极端的冷漠与无知,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有着非理性的仇恨。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史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演变情况入手,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抗日战争史内容演变情况,并对演变原因进行分析,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史教学的经验,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有关抗日战争部分的编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而更好地进行抗战史的教学。本文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中抗日战争史内容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日军侵华罪行部分:日本侵华罪行在中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叙述内容由单一化向立体化发展,全面展现日军罪行;对日军侵华罪行的表述由成人化向具体化转变,更加直观。2、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更加客观全面介绍中国战场,有关正面战场抗战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相关话语系统有所改变,不再使用那种些意识形态较浓的话语体系。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冲突:突出合作而淡化冲突。4、国民党区域的统治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淡化二者的对立与冲突从而服务于抗日战争这一主题。5、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关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由重点突出社会主义阵营到全面如实反映;关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由仅限于国内到同时注重国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演变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出现使人们对于抗日战争史认识更加全面、客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开放,抗日战争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研究课题大大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入,评价比较公允客观,实事求是。2、社会环境的变化:史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引起了党和政府对抗战史的看法和评价。3、日本极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种种倒行逆施的举动: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事件、日本销毁在华遗弃化学武器事件和日本入常问题等让中国人不得不重视抗日战争史的教学。4、中学历史教育观的变化: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关注学生需要,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学历史学习知识体系。鉴于以上研究,本文对抗日战争的内容的教学提出以下几个观点:应站在民族的国家的立场进行教学,认识到团结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应宣扬抗日战争胜利的的伟大意义,对中学生进行抗战胜利精神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