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百年之久的五音戏作为山东的地方小剧种,有“北方越剧”之称,因其独特的唱腔和表现形式,于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曾经的五音戏在戏曲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但对学界而言于五音戏相关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开篇阐述了对五音戏研究的源起,当前学界对于五音戏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就研究思路而言,力图廓清三个研究问题,即五音戏的传播特征是怎样的?社会性别于五音戏传播特征中的体现是怎样的?并且进一步阐释五音戏未来的发展策略是怎样的以及以五音戏传播策略为鉴,地方小剧种未来该如何发展?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主要涉及到女性主义发展的脉络,包括女性主义观念的由来、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代表性运动浪潮以及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在此基础上引出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也是本文论述五音戏传播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再次,通过概述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以及传播现状,理清五音戏所呈现出来的传播特征,主要论述了五音戏的戏本、戏台、戏角以及戏词和道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五音戏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角色的特征。结合上文提及的社会性别相关理论,开始本文分析的重点,即社会性别在五音戏传播特征中的体现,涉及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以及传播效果中的分析,认为五音戏传播特征中塑造了“古代居家传统妇女”形象,传播内容忽略“男女平等”,戏台(传播渠道)设置主要是以家庭场景为主,且传播目的多为限制女性受众,以及五音戏借助传播效果来“丑化”女性。本文最后立足于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五音戏未来发展的建议,概述来说的话主要分为两点,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进一步阐释了五音戏传播策略对地方小剧种的启示:借助地方小剧种独特性寻求发展立足点,正视自身面临的发展问题,结合社会背景创作接地气戏本,创新地方小剧种的呈现方式。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传播学角度,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对五音戏展开了研究,在剖析五音戏传播特色的基础上,较之于已有的从语言学和音乐学角度分析五音戏有较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