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英译中的“异”“归”之辩——基于《活着》英译本翻译伦理学三维评析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日益加快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确定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当前的学术趋向过多的注重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倾向于异化策略在中国当代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反而忽略了目的语读者接受这一更为重要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便成为了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本文以MichealBerry所翻译的我国著名作家余华代表作《活着》为例,从翻译伦理角度出发,从译者、读者反馈以及目的语文本进行了三维分析。从译者所秉承的翻译思想出发,对比分析了译者对于本文中涉及文化以及语言差异表达的处理,并结合了目的语读者的反馈对其译作进行评估。本文最终得出了结论:鉴于当前的形势,译者应秉承为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伦理,在处理文本中一些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会阻碍目的语读者理解或引起歧义的内容时,应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以满足译作可读性的需求,进而更好的使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西方得以传播。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文学的体裁之一,自传近年来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它也为女性保持女性特殊性和建构女性身份提供了平台。尽管批评界高度赞扬当代澳大利亚女性作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然而
菲利普·罗斯是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其文学创作既承继着美国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体现出了强烈的犹太性。罗斯在其作品中彰显了美国犹太裔在美国社会的精神生活状况,反映了他们
塞林格笔下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探讨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头脑灵光、不愿意长大的青少年所发出的意味深长、极度痛苦的呐喊。相反,小说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且
学位
独立主格是存在于英语语言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从句法的层面讲,独立主格与限定性分句有相同的功能,而其结构却与限定性分句的结构截然不同。从语义的层面上讲,独立主格
学位
小说源远流长,却又成熟较晚,所以它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得以吸取各种文学之长,熔铸各种艺术手段,因此它一直是被广泛使用和欣赏的一种艺术类型,而小说的创作则是人们一直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