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日益加快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确定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当前的学术趋向过多的注重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倾向于异化策略在中国当代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反而忽略了目的语读者接受这一更为重要的条件。中国当代文学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选择便成为了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本文以MichealBerry所翻译的我国著名作家余华代表作《活着》为例,从翻译伦理角度出发,从译者、读者反馈以及目的语文本进行了三维分析。从译者所秉承的翻译思想出发,对比分析了译者对于本文中涉及文化以及语言差异表达的处理,并结合了目的语读者的反馈对其译作进行评估。本文最终得出了结论:鉴于当前的形势,译者应秉承为目的语读者负责的伦理,在处理文本中一些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会阻碍目的语读者理解或引起歧义的内容时,应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以满足译作可读性的需求,进而更好的使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西方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