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水土保持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实施,不仅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水土保持技术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评价体系不全面、水土保持技术与其直接作用对象—生态、经济系统(生产者直接关注的是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不同区域对于水土保持技术的选择适配度较低。因此,本文以此作为研究主线,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流域—县南沟流域为例,评价了水土保持技术的适宜性,分析了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明确了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路径与强度,以期为水土保持技术评估及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1)借鉴课题组构建的水土保持技术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县南沟流域目前的水土保持技术进行了评价。县南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评价结果为“适宜”状态,其适宜性指数为4.1(基于一、二、三级指标下测算结果分别是4.1671,4.1057,4.0947),其中技术相宜性最高;明确了在水土保持技术选择时,首先应满足技术的相宜性,可考虑将技术相宜性作为一票否决指标。这一结果与现实相符,同时验证了课题组所建立的水土保持技术评价体系的合理性。(2)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县南沟流域2000-2016年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农业资源演变过程的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农业资源三者之间相互构成双向因果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初期波动幅度比较明显,并产生了负向作用,但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呈现出向0收敛的迹象;原因主要是水土保持技术实施初期对农业产业、资源产生了阻挠作用,随着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和实施、技术效益的显化、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这种负向作用逐渐减弱。其中水土保持技术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技术本身;农业产业的最大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农业资源前期最大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后期最大影响因素是农业产业的发展。说明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利用都离不开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明确了水土保持技术与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路径与作用强度。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耦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现阶段作用强度较弱,(水土保持技术对三者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08、-0.02),这是由于县南沟流域基本完成了规模化治理,故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弱强度是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及治理措施有效发挥基础之上的弱强度。(4)县南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处于由“外延治理”向“内涵治理”转化时期,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尚需要根据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对水土保持技术的需求,围绕群落优化、提质增效等,研发适合于该流域发展的水土保持技术,形成可适化水土保持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