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像如今这般全球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高度相互依存的时代恐怕没有第二个。在跨文化交际中,正是口译人员克服语言差异,使交流顺利进行。但是,口译人员不应该只看到国家和语言的差异,更要努力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使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得以顺利实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交织的两个国家,两国关系至关重要。口译人员尤其要注意两国交流中会出现的文化摩擦现象。本论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温家宝等中方领导人的致辞为例,分析其原文及译文,并研究如何使翻译更加自然、更加符合文化背景。并根据研究结果思考顺利推进中日间跨文化交际的翻译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为演绎法。首先,简单回顾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据此导出中译日时应当注意的中日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然后分析中国领导人在中日交流现场致辞的原文及译文,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日本文化背景的。最后,探索中译日的翻译策略。本论文的内容如下。首先,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先行研究,举出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的“克拉克洪模式”和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提出的“五次元多文化社会理论”两个例子进行研究。这两个理论都提到了人际关系(纵型社会和横型社会,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用这两个理论对日本文化进行简单分析,会发现日本属于上述理论中的“纵型社会”,属于重视集团主义的国家。接下来,考察跨文化交际理论在中译日中的应用。根据先行研究的结果,从“集团主义与婉转的表达方式”、“纵型社会与敬语和授受动词”、“独有的意象”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日本文化与日语表达方式的关系。以中日交流现场中中方领导人致辞的译文为例,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译文是如何成功译出“文化”韵味的,并分析中译日的特征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中方领导人的致辞语言简洁且蕴涵中国文化特色,多次出现诸如“小康社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等富含政治特色的独有表达方式,且多引用历史典故和四字成语等。根据结果判断,可以通过使用避免断定的婉转暖昧表达方式(是……吧、我认为……)、使用敬语(包括尊敬语和自谦语)和授受动词,以及转换意象,加译等手段来使译文更加符合文化背景,更有文化韵味。最后,基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探索中译日的翻译策略。口译人员需要注意平常多积累一些诸如“小康社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中文中独有的术语,并建立一个自己的语料库。除此之外,为了使译文不仅准确而且保留原文的文化韵味,需要下工夫在直译原文后通过加译对原文意思加以补充。此外,也要多使用婉转的表达方式,注意主语的省略。口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手段,口译人员是沟通交流双方的桥梁。近年来,中日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合作不断加深,同时,领导人也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对口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口译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译出的不应只是干涩的语言,而是浓郁的文化韵味。口译人员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成功实现双方的交流,要时刻树立跨文化意识,使自己的翻译更加符合文化背景,更具有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