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4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提出,如何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成了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我国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初中学生培养正确三观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阵营。然而,经笔者调研,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深刻钻研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的“低效”现象尤为突出,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刻不容缓。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对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作出分析与评价。第二部分主要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并阐述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理论依据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对河南省商城县A中学的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师生互动现状以及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参与感与重视;思想品德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并不明确,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单一,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也较为薄弱;思想品德课程对初中学生道德、心理、法律与国情的培养实效不足,整体教学呈低效现象。第四部分具体介绍商城县A中学思想品德教师低效教学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表现形式从培养目标、知识讲解、作业处理、课堂小结及教学评价入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薄弱的专业素养、模糊的课程目标和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科的考核方式等方面。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对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提出改善策略,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包含教师对课程性质的深刻把握、对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优化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并且要着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完善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