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北京市单亲与双亲家庭初中生关于“家”主题绘画的心理表征的异同,并结合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绘画活动与学生心理面向间的关系,进而探寻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Therapeutic Art Education)活动在中学开展的可行性及意义。笔者强调研究的应用性、探索性和描述性,选择了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对象为北京市4所学校6个班级共211名初中生,其中23名单亲家庭学生。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定性数据——“学生画‘家’作品、学生本人画‘家’感受、研究者观察”与定量数据——“人格和家庭量表问卷”结合,活动设计中创新性地加入了学生本人自己对“家”的画面的解释,避免之前相关研究过于偏重研究者对画面的主观概括,同时学生本人的文字表达弥补了定量研究的数据单一性问题。本研究提供了“艺术治疗在学校”的可能性,活动方式可充实当下初中生美术课堂和心理课堂的丰富性和入文性。此外,笔者还选取其中的1名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与其共同进行了为期15周的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整个研究过程笔者试图探寻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活动在初中生中的价值。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指通过识别并运用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治疗益处来进行教学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并不在试图为对象做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更倾向于将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关注其所担忧,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的回应。艺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充分认识到艺术创作是一个理想的媒介来展现学生多种多样的担忧与情绪,更试图将艺术创作提升到帮助其达到智力、美学、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等各方面成长的平台。研究发现,单双亲家庭初中生的绘画表现在画面布局、人物动作、象征符号等方面具有异同性。且画“家”的绘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疏导情绪,培养其自我察觉能力,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学生平时很少表达出来的感激之心、快乐情绪和心理压力等。通过绘画活动的沟通能够增进师生、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自然的发展。本研究总结出可实施的操作原则为笔者与中学班主任、美术、心理教师合作进行艺术治疗取向美术教育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