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养社会大众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应当从小开始,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体育融入生活,使体育锻炼成为基本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对于初中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均十分的乏力,效果不良,导致普遍初中生的体育习惯匮乏。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对烟台市初中生体育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对现今烟台市初中生体育习惯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紧扣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对烟台市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深入调查后发现:初中生体育习惯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且男同学显然好于女同学,初中年龄大的好于年龄小的学生,初中四年级的孩子体育习惯最好;只有31%的学生能保证每周三次以上的锻炼频数,并且有半数的同学不能有规律的进行体育活动以及保证足够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有76.7%的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是自发结伴,且他们最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地方就是学校,最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是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初中生、学校、家长的动机因素和态度因素以及少年期这一特殊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着体育习惯的养成。针对初中生体育习惯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分别构建了三种培养模式,即运用唤醒理论三原理的唤醒动机模式、从少年期儿童的生理和个性进行分析的少年期发展模式以及从传递者—信息--接受者--情境进行分析的态度转变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的构建,为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初中生体育习惯时提供了准确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捉住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传统上课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制定方向。最后,本人从初中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初中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培养策略。学生们应该从自己喜欢的项目中选择一些简单的,并寻找一个合适的锻炼时间,按时重复的锻炼,在自己稍有松懈放弃的想法时,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学校体育应将首要目标视为促进学生的积极运动,强调参与运动的过程而不是运动所产生的效果,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能体现出体育的价值;家长应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运动信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应该积极推进学校的基础锻炼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的锻炼条件,同时为了更好的发展群众型体育,还应该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上的体育场地共用的有效模式,以更好的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本文通过对初中生体育锻炼活动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为烟台市初中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从而对整体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能力与方式,加速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