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是当今世界一种多国家、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性语言。英语之所以被看作国际通用语,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暂时无其它语言可以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除了是一些国家的母语之外,还作为第二语言或通用外语在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于是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有效工具。然而作为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语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语言的频繁接触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异。就其使用情况而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英语”,所以“英语”这个名称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单一的、同质的现象;它是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情境下使用的许多英语变体的集合体。“世界英语”概念的出现意味着英语不再同于往昔,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对中国英语的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2年葛传椝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概念。他指出表达我国特有文化的译文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English。此后一批学者也都沿用这个术语,并撰文论证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概念的争论上。本文的作者也继续使用China English,但不纠缠于概念术语,而是从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角度论述中国英语的语言文化身份标志,并将这一研究运用到目前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第一章系统回顾了中外学者对中国英语这一特殊英语变体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相似和差异,从比较中总结出中国英语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章论述了英语语言变体理论,这是中国英语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英语正是全球语境下语言变体的一部分,本文说明了这一特殊变体的形成过程和它所具有的语言特征。第三章从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英语的可接受性。尽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存在异同,但是二语/外语习得的相关理论证明,中国英语是可理解的和可接受的,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者顺应做出的语言选择。第四章的侧重点从前几章的中国英语的语言认同转到它的文化认同。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相结合的产物,本章从言语社区和跨文化交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英语。尽管中国英语是英语语言变体的一种,但是它有其特殊性,拥有明显的中国身份标志。第五章阐述了中国英语研究对我国目前英语语言教学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而且作者尝试性地将中国英语研究运用到英语语言教学中,提出了中国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中国的英语教学必须体现母语和目的语双重文化意识和内涵。英语教师有权利、有责任运用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创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英语教育和中国英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