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主要危害松属树种的毁灭性森林病害,由于该病害系统的复杂性,其致病机理尚未搞清楚,至今仍无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黑松、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非生物因子水杨酸(SA)和生物因子无毒拟松材线虫等对松苗抗松材线虫病的诱导作用,同时研究了诱导互作过程中寄主植物保护酶POD活性和苯丙烷代谢中PAL活性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以一年生黑松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皮接法接种,对不同来源的6个松材线虫虫株和2个拟松材线虫虫株进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12~#拟松材线虫不具致病力,不能使健康的黑松苗死亡,为无毒拟松材线虫虫株。其它各虫株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能使黑松苗死亡。其中11~#、1~#和9~#松材线虫虫株致病力较强,尤其是11~#松材线虫虫株能使黑松苗在短时间内很快死亡,为强毒虫株;2~#、8~#松材线虫虫株致病力居中;5~#松材线虫虫株致病力最弱。13~#拟松材线虫虫株具有较弱的致病力。从而筛选确定11~#松材线虫为诱抗研究中的挑战接种线虫,12~#无毒拟松材线虫为诱导接种线虫。 非生物因子水杨酸叶面喷雾和浸根处理都能诱导四月生黑松苗产生对松材线虫病的诱导抗性。在水杨酸叶面喷雾处理中,浓度为0.01mM时SA的诱抗能力最强;在SA(0.01mM)浸根处理中,浸泡3h时SA诱抗能力最强。SA浸根处理诱抗效果普遍较SA喷雾要好。无论是叶面喷雾还是浸根处理,在诱导间隔期5d挑战接种松材线虫均比间隔期为10d挑战接种松材线虫诱抗效果要好。 生物因子12~#无毒拟松材线虫诱导接种不同苗龄的黑松,都能使松苗产生对松材线虫病不同程度的诱导抗性。用12~#无毒拟松材线虫诱导接种四月生黑松苗,处理后1d就能产生诱导抗性,诱导间隔期为3d时诱抗效果达最好;诱导接种一年生黑松苗,诱抗效果在诱导间隔期为7d和12d均较好;诱导接种三年生黑松苗,处理后15d、30d挑战接种诱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松苗对松材线虫病的诱导抗性在诱导处理后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产生,但诱抗产生的诱导期、最大期和持续期因诱导因子和松苗苗龄而异。12~#无毒拟松材线虫诱导处理黑松苗表现出接种量大时诱抗效果较好的趋势。 用中毒、弱毒的5~#、2~#松材线虫和无毒的12~#拟松材线虫虫株的研磨液浸根处理6月生马尾松苗均能够诱导松苗产生对松材线虫病的诱导抗性。但强毒的11~#松材线虫虫株和弱毒的13~#拟松材线虫虫株的研磨液浸根不能诱导6月生马尾松苗产生对松材线虫病的抗性,而且11~#强毒线虫研磨液浸根处理能促进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这可能与强毒虫株研磨液中含有某种致病的化学物质有关。 以6月生马尾松和黑松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诱导因子、松材线虫和寄主植物诱导互作过程中寄主植物PAL、POD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具有诱导作用的SA和12~#无毒拟松材线虫和2~#、5~#中毒、弱毒的松材线虫以及12~#无毒拟松材线虫研磨液诱导处理,都能使松苗PAL、POD活性不同程度的提高。13~#弱毒拟松材线虫研磨液不具诱导作用,诱导处理松苗PAL、POD活性变化不大。11~#强毒松材线虫研磨液能够加速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处理后松苗PAL、POD活性也上升一。这表明PAL、POD这两种酶活性的变化与寄主少直物的抗感病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