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近些年来高速铁路的车速、轴重和运力密度的不断攀升,有砟道床在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了显著的劣化并导致过量的累积变形,并最终造成了服役性能的降低、威胁行车安全。因此研究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的劣化演变机理及其控制措施,对防止有砟轨道产生过量变形、提高长期服役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了物理试验与离散单元法两种研究方法,通过有砟轨道全比尺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散粒体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些年来高速铁路的车速、轴重和运力密度的不断攀升,有砟道床在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了显著的劣化并导致过量的累积变形,并最终造成了服役性能的降低、威胁行车安全。因此研究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的劣化演变机理及其控制措施,对防止有砟轨道产生过量变形、提高长期服役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了物理试验与离散单元法两种研究方法,通过有砟轨道全比尺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散粒体材料的劣化机理、内部动力响应演变规律、有砟道床颗粒累积迁移规律和长期累积塑性变形;通过大三轴试验和离散单元法进行了土工格栅加固道砟的机理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1)基于ZJU-i HSRT试验装置在实验室内搭建了一个包含八根轨枕的全比尺有砟轨道物理模型,结合有砟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和时序加载系统实现了真实列车荷载在全比尺有砟轨道上的还原。新建有砟道床的塑性累积变形主要产生于道砟层的压实作用,“Smart Rock”传感器在试验中能够可靠地捕获到有砟道床颗粒尺度的振动与旋转等颗粒运动信息。(2)通过粒径筛分试验和计算机辅助道砟三维形态分析系统分析了轨枕下方道砟颗粒的劣化演变过程,发现长期列车荷载使得道砟颗粒的总体形状层级变得紧凑,大粒径和特定形状层级的道砟颗粒更容易产生劣化,轨枕下方中间区域由于受到更强的约束作用导致颗粒劣化也更为严重。根据激光位移传感器记录的轨枕的动静位移,发现在经历了总计50万车次的长期列车荷载作用后轨枕下方道床的支撑刚度增大了一倍以上,同时道床弹性增强且塑性累积变形几乎不再发展。(3)基于有砟道床内部埋设和安装的土压力、振动速度、“Smart Rock”等有砟道床监测系统,发现车速的增大均会显著提高道床内部不同位置的振动响应、颗粒运动强度和道床的弹性变形。长期的列车荷载的压实作用、颗粒破碎和颗粒运动造成颗粒空隙的填充使得道床密实,导致道床内部应力和振动得到更好的传递和消散;列车车速提高对有砟道床动力响应的放大效应显著降低,但动力响应与车速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了增强。(4)建立了有砟道床颗粒迁移分析系统,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并达到0.1 mm的较高分析精度。揭示了长期列车荷载作用下道床表层不同区域的道砟颗粒的累积迁移规律:肩部斜坡位置的道砟颗粒由于缺乏有效的侧向约束,产生了剧烈的远离轨枕方向的侧向迁移;肋间道砟由于受到轨枕较强的接触作用发生了明显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纵向迁移;而肩部水平位置的道砟颗粒由于受到较少的轨枕接触而产生了较小的累积迁移。(5)在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有砟道床的累积沉降展现了和支撑静刚度、道砟颗粒破碎指数(BBI)和表层颗粒累积迁移有着相同的发展趋势:在车速提高时加速发展,随着加载车次的增加而逐渐稳定,并且随着轴重的增加而再次发展。试验中50%以上的有砟道床累积沉降是由道砟层的变形引起的,车速的提高导致了剧烈的颗粒运动与重排作用,加速了有砟道床累积变形的发展;轴重的提高会显著提高道床内部动应力,造成更多的颗粒破碎,最后导致了更大的累积沉降。(6)开展了大直径静力三轴单元体试验获得了在不同围压和压实程度下道砟材料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发现采用土工格栅可以有效约束道砟试样的径向变形,从而显著提高道砟试样所能承受的偏应力。试验中围压越高土工格栅对试样的环向应变的限制作用发挥的越晚且效果越不显著,在较高围压和压实度条件下土工格栅肋条几乎全部破裂而丧失加固作用,因此应避免出现土工格栅直接布置于有砟道床表层的情况。(7)结合道砟三维形态分析系统得到的凝灰岩形态特征和离散元多球体单元,在离散元中实现了真实道砟形状的表征;建立了基于粘结键的三维土工格栅和乳胶膜离散元模型,分别实现了对土工格栅张拉特性和三轴侧向围压的准确模拟。道砟试样轴向应变发展过程中上部颗粒产生了最大的轴向位移量,而中部位置的道砟颗粒发生了明显的径向位移。增大围压可以增强颗粒间接触结构和试样的整体性,使得道砟颗粒难以发生相对运动;提高初始密实程度可以减少道砟试样的孔隙率和材料组构各向异性,使得更早地形成有效的轴向力链结构网络,从而提高道砟试样所能承受的偏应力。采用土工格栅可以明显约束道砟颗粒的径向运动,从而形成更强的力链结构网络和承载能力。较低围压和压实度情况下土工格栅对道砟试样的加固效果更明显,而提高围压和压实程度会显著提高土工格栅所受的拉伸应力,使得土工格栅更早产生破裂。
其他文献
无人驾驶是现如今乃至未来科技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目标检测和跟踪又是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中的一个核心要点是环境感知模块的研究,环境感知模块最直接的对应就是传感器的使用。面对无人驾驶场景的诸多不确定性和路况的复杂性,单一传感器在目标检测和跟踪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渐渐的暴露出来,仅仅依靠单一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不足以适应实际的交通环境。因此,为了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获取到实
污染气体精准检测与高效降解是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技术保障。传感信号产生、催化反应进行均源自固相表面(气敏层或催化剂)与气相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传感和催化过程涉及到的气固两相界面吸附与反应机制对开发新型传感设备和催化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二维材料其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丰富的优势,在传感和催化领域均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前景。深入考察研究二维材料气固界面吸附和反应行为对发展新
推进泵常工作在非均匀的来流环境中,如船尾伴流、附体尾流、弯管入流等,旋转叶片空化本身存在不稳定性,与非均匀来流共同作用会引起剧烈的载荷脉动与激振力,严重影响泵的稳定运行。本文基于试验、数值模拟与谱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了某前置导叶推进泵叶轮空化动态特性、空化激振力特性,实现了线谱、宽带与瞬态激励源特征的定位,揭示了空化激振力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障碍物与仿生凸结两类被动控制方法对叶片空化进行了稳定性控
自动驾驶决策规划和车辆驾驶行为识别都依赖于准确、可靠的目标信息。目前,目标运动信息的研究大多针对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以提高目标信息的质量,然而,传感器探测目标信息与本车具有相对关系,在不同道路工况下或者车辆发生变道行为时,仅依靠目标传感信息并不能准确描述目标运动行为。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分析车道内目标的运动较少,并且提高目标运动信息质量对于决策规划和车辆驾驶行为识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多源车
随着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将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而智能车的运动规划技术作为智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自动驾驶车辆而言,轨迹规划模块输出的轨迹需要满足环境约束,轨迹的舒适性约束和安全性约束,这要求规划系统能够以简便的方式处理这些约束;此外,选用复杂的模型虽然能够较好地考虑车辆动力学特性,提高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精确度,但问题的复杂程
通过对比近4年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确认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工业经济的冲击要弱于2020年上半年。2022年4月的疫情反复虽然对制造业造成较大冲击,但采矿业增加值还保持了较好增长,这与2020年初疫情爆发造成三大工业门类1—2月增加值同步负增长的现象有较大区别。根据41个大类工业行业的增加值增速及经济体量的差异性,进一步确定了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行业,以及拖累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行业。
构建多能协同的智慧综合能源系统是我国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发展方向。供热系统作为城市综合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在“双碳”战略指引下,我国供热系统发展呈现“源-网-荷-储”联动、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分布式与集中式融合的趋势。面对能源系统转型,新一代供热系统结构设计、运行调度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是如何实现热能供需的灵活动态匹配。一方面,现有系统“源-网-荷-储”
海洋油气资源、风能开发和南海岛礁建设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在由近海到深远海的海洋工程建设中,浮式平台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浮式平台一般需要由锚泊线和锚泊基础组成的锚泊系统进行定位。锚泊线是连接上部浮体和下部锚泊基础的荷载传递结构,其与海水、海床的静动力作用特性直接影响浮式平台运动响应;锚泊基础将上部荷载最终传递到海床,其承载力对于浮式平台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确保浮式平台正常工
近年来,随着软硬件各项技术的突破,各大厂商加入了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中,自动驾驶技术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行驶至少10亿英里才能验证它在95%置信水平下拥有比人类驾驶员更好的性能,显然,对于这较高的测试要求无法通过单一的实车测试完成安全性验证,所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道路交通状况并以此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测试方法极为重要。然而,使用基于专家经验的交通流建模方法或者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必然途径。对于海上风机而言,嵌入海床的基础是所有外部环境荷载的最终承担者,直接决定了服役期内风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海上风电建设向着“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导管架基础因刚度大、波流荷载小等优势而成为50~100m水深范围内最适合的深远海风机基础型式。在海上风机基础设计过程中,往往受两点核心因素控制:一是自振频率,它必须位于狭窄的安全频率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