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儿童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现状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流浪儿童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要有效地缓解和根本解决儿童流浪问题却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流浪儿童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一方面,流浪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展受阻和人格的扭曲,从而不利于儿童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流浪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接受他人不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诱导,出现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而危害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体形象。因此,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刻不容缓且要有治本良策。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目前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状况,探析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所采取的社会救助实践的基本面貌,进一步寻求通过社会救助方式更好地解决我国流浪儿童社会问题的良好途径,笔者选取长沙市社会救助站流浪儿童保护中心作为调查的集中地点,对中心0到16岁的流浪儿童采用随机抽样的社会研究方法,抽取200名作为此次调查研究的基本对象,通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为本论文的撰写建构了基本框架。笔者认为,家庭和社会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支柱,本文在相关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流浪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其流浪原因入手,理顺了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的相关实践。最后,本文提出了解决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中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这主要从家庭和社会两大板块进行阐述。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模式,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文提出了社会救助措施兼顾预防和社会回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预防机制主要包括:家庭预防——努力解决“问题家庭”的问题、构建对未成年人监护权的监督制度;社会预防——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发展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救助、回归机制主要有:家庭回归——第一,对于有完整家庭或者有具体监护人的孩子,我们尽量使其回到真正的“家”。第二,对于家庭破裂甚至没有家庭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家庭寄养或者类家庭的模式,从而达到让儿童回归“家庭”的目的;社会回归——积极主动并强制救助流浪儿童、加大社会救助机构本身的建设力度、建立流浪儿童的心理干预机制、通过教育使流浪儿童正常社会化、建立社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各方协调机制等。基于文中模式的建构,希望对改善流浪儿童的救助大环境,提高流浪儿童的救助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帮助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并顺利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与借鉴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