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由当前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公共空间失落的问题发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行反思,深究当前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对"以人为本"的重视和认识不足.进而剖析其理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由当前中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公共空间失落的问题发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行反思,深究当前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对"以人为本"的重视和认识不足.进而剖析其理性主义的哲学根源,提出应转向以人文主义哲学为基础来建构我们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通过对于同济校园和生活的直观体验,进而剖析大学生活和校园公共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正是在两者的互动中产生,它应该成为判断空间是否满足生活需要的根本标准,并通过对于校园公共空间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实证分析,以及对一些具体观念上的澄清和纠正,使这一标准得以明确,从而建构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和评价的人文尺度.接着,从校园规划建设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形成一种具有"有机秩序"的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以在实践中真正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使校园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场所精神".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了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于是休闲大众化和多样化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现代的闲暇行为
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基于自然景观的建筑设计方法,即将同场地所在自然景观的关系作为整个建筑设计出发点的研究。 绪论部分从当代建筑设计新的发展状况出发,提出论文研究的内
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得以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城市和谐有序的发展,但在实践中,城市规划实施政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没有得到很好
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大学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理论的建立是基于教育哲学、社会学以及建筑专业理论之上的。首先归纳和总结了大学形态的类型和价值取向,以
考察近、现代的工业或建筑设计案例,我们发现:由于设计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作品往往会体现出或强或弱的历史因素。因此,从历史上设计流派演化以及各自间渊源关系的角度考察工业或
城市的不断更新,许多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废旧工业厂房的驻地已经成为城市的黄金地段,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化的加快、宏观经济的调控,导致纺织、机械及重污染企业等相关
本文将建筑学与创新学进行体系对接,形成建筑创新的研究框架。通过比较归纳、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相结合,对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的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进行系统阐述。全
自明城保护以来,在对城市格局和重要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明城区历史遗存主体内容的城市形态却日益受到破坏。居住建筑由于量大面广,是明城城市形态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作为快速城市化的中国标本,深圳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从2.5万人的小镇发展成为一
“东外滩”即杨树浦路滨江地段是上海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滨江一带绵延十数里的工厂区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上海珍贵的历史遗产,优越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