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是主体对自我能力的一种正面评估,是对个人实践的肯定,是对现状的坚守和对未来的信心。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自信。大学生道路自信就是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这一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必胜信念。大学生道路自信培育就是运用科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路自信逻辑的濡化,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育活动。新时代大学生道路自信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同理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和自信心培养理论进行协同培育,才能达至确定的目标。经对部分高校调研,分析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认同和信心状况后发现,当前大学生道路自信态势总体向好,但仍有极少数大学生道路自信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极少数大学生对国家发展认同不够,民族自信心不足,存在崇洋媚外现象;其次,极少数大学生集体归属感薄弱,融入社会能力较差,担忧发展前途,陷入生活迷惘状态;最后,极少数大学生缺少社会阅历与理论素养,社会认知能力偏低,易受不良思潮影响,出现道路认同危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动摇了大学生道路自信,大学生个人主体能力存在一定缺失,高校教育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相对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高校为主阵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大学生道路自信培育工作。首先,要营造大学生道路自信的成长环境;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最后,要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