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之“心”的二重涵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分”这一思维方式下,荀子通过把心分为“天生之心”和“人成之心”,以突显出“天生人成”的思想。一方面,“天生之心”因不具礼义之道而无法推动人达至圣人君子,反而易使人流于恶;一方面,“人成之心”因具备礼义之道,在面对欲望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使行为表现为善,最终成就君子、圣人人格。由“天生之心”到“人成之心”的转化过程就是荀子所谓的“化性起伪”。这一转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在礼义的教化之下“变心易虑”,也就是在寻求自然欲求与社会价值的结合过程中转化以心为核心的选择机能。这种转化就渗透出荀子特有的“以礼化心”的功夫论。因此,荀子自有一套备“圣心”、得“神明”的“内圣”之学。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段笔记中提出了其“新”唯物主义的思想。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问题已经在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学者们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做出
本文主要对生存权的历史、生存权的本体、生存权的价值以及生存权的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促进生存权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生存权历史的考察主要厘清生存权的
随着公共安全领域事故的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审视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的同时,关于政府公共管理与伦理、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