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重,总量性失衡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同时在异于以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状况下,自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招,中国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样多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凸显出来。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然这些研究多是针对就业数量研究其影响因素、提供相关政策建议的,鲜少涉及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问题。近两年来,“蚁族”、“大学生农民工”、“低收入聚居群体”等基本成了现代大学毕业生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问题已不容忽视。掌握先进科技的大学生,作为三大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问题、缩小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使之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符合“十二五”规划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本研究以度量研究区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程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及各因素对其就业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度为最终目的,在对以往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及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一,基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理论、工资理论,就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二,编制问卷,采用网上调查、实地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收入差距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三,依据学历水平、性别特征、家庭背景及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深度和广度等,测量收入差距及其分布并进一步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解和测度。四,构建半对数收入决定模型,估计出大学毕业生不同就业阶段收入水平的决定因素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hapley收入差距分解法得出各因素的贡献度。五,得出研究结论并就缩小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有:(1)基于五大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就各类因素对就业收入差距形成的贡献度进行对比发现,除工作背景特征外,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征是收入差距形成的另一关键性因素。(2)工作背景特征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的关键性因素,其中职务性质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职务性质常常代表一种工作能力,是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3)同时性别特征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的一个因素。(4)学历水平作为体现人力资本变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的重要性,它单个的因素贡献达到12%-13%。院校性质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的又一重要因素。一般说来,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其它类型学校的毕业生。(5)家庭背景特征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其贡献度位于第三位。其中户籍因素影响尤甚,这说明严重的城乡收入差异不仅体现在父辈之间,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们也不例外,差距的代际传递依然在进行。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大学毕业生、政府及高校等不同主体,提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收入差距合理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有:(1)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身人力资本水平;(2)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3)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