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wj30604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通玄,唐代著名居士、华严学者。在唐代新译的八十卷《华严经》刚刚问世之时,过着隐居生活的他,撰写了四十卷《新华严经论》等注解新译经文的论著。在李通玄所处的时代,华严宗的理论思想已经基本完备。包括十玄门、六相,理事法界等学说都已成型,他虽然并不反对已有的华严学说,但是又不局限于华严宗的已有理论框架,按自己的思路解释经义,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华严学说。本文认为,李通玄立论的宗旨在于把华严宗派思想繁琐复杂的概念命题系统,用破除三世心的一心智慧统一起来,在修行的过程中从始至终以顿悟一智通一切诸佛智慧,再以这种佛根本智慧贯彻到一切修行中,达到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庄严佛果的大乘佛教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华严思想中的“入法界”,所以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又是以法界思想为核心的。李通玄的华严法界思想既包含已有华严宗派理论,但是又不局限于其概念命题分析思辨传统的华严法界思想,本文认为可以用“顿悟佛乘”来概括之。在第一章中,本文着重探讨李通玄法界思想的立论基础:破三世心。佛境界和众生境界的差别在于能否与法界合一,而这种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三世心,有三世心即众生无明烦恼境界;无三世心即佛庄严解脱圆满境界。无三世心的境界就是顿悟境界,也就是佛的根本智慧。在顿悟中,只需不断修行去除残余习气即与诸佛不别。在第二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是如何用他的顿悟佛乘说来概括《入法界品》乃至整个《华严经》的经义的。在他看来,《华严经》中所描绘的所有庄严境界,及五十三善知识乃至毗卢遮那佛说法的核心,就是破除三世心的顿悟境界,及在这种境界中所展开的一切修行。顿悟智慧就是文殊根本智,佛乘修行就是普贤万行。起两者相结合即可与法界合一,这种境界就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圆满境界。在第三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顿悟说,认为顿悟境界是李通玄华严思想的核心,也是他修行思想的基础。因为无三世心,所以法界的无量境界全在顿悟一念中。一念顿悟一念佛,念念顿悟念念佛。但是这种顿悟说是和《华严经》的普贤万行相结合的,是作为经文中的一切庄严境界的前提和根本而存在的,所以以文殊根本智来代表,这样就又与禅宗思想有所不同。为了分析李通玄和禅宗顿悟说的同异,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他和禅宗慧能顿悟思想的同异。在第四章中,本文讨论了李通玄的佛乘思想。认为众生通过顿悟修行,就能从修行的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佛的智慧境界,佛的境界并不是修行的最后结果,而是贯穿于修行始终的。只要不断的通过普贤万行开发这种智慧,就能成就一切佛法,及相应的庄严佛果。虽然破三世心只在一念,但普贤万行却需念念不异,这样才能将修行所得的智慧境界充满法界,成就一切法。所以无三世心的顿悟智慧,需要通过充满三世十方的无穷修行,才能成就《华严经》中所描绘的无量庄严佛果圆满境界。法界虽在顿悟一念中,但是又需体现在无穷无尽的修行之中,所以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成一切成,一坏一切坏。最后在结论和余论中,总结了李通玄的顿悟佛乘法界说,以及这种法界学说的特点和理论贡献。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废名小说《桃园》意蕴悠远,稍嫌晦涩,小说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呈现上颇耐解读,这与作家在艺术创造上自觉地对“陌生化”创造手法的选取有关。《桃园》陌生化创造手法主
基本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规划,以应用为核心,统一规划软件、硬件、资源、培训等,围绕师生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是自下而上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校长的信息化领
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1年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每股收益等对高派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派现股利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每股收益。其中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的对数
答理麻固什是以其著作《金轮千辐》而闻名于世的十八世纪高僧。《金轮千辐》于1739年撰成,流传至今,是从事历史、语言、文学研究者广泛引用的著作。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
基于有限元计算方法,利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了港口卸船机整机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强度校核、刚度计算以及频率分析,并辅以VC++软件对起重机结构疲劳强度进行计算,为设计出经济
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烦琐费时的分离、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