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拒绝言语行为是有损听者面子的一种言语行为。为了减轻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因而要采取各种拒绝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拒绝策略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语篇补全法对美国中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状况进行调查,参照Beebe等(1990)拒绝语分类标准和Yang (2008)汉语拒绝语分类标准对收集到的120条拒绝语一一分解,然后对各项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通过对比研究框架,参照Austin和Searle言语行为理论、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汉语礼貌准则以及跨文化语用理论,探讨美国学生汉语拒绝策略失误的成因并提出了教学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中学生在表达拒绝意愿时都倾向于选择间接拒绝策略,而美国中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直接拒绝策略。中国中学生的间接程度不仅要比美国学生高,而且中国中学生选择的间接拒绝策略范围要比美国中学生宽。本文调查的七个不同间接拒绝要素的使用情况表明,中国中学生七个策略都有使用,而美国中学生则仅仅使用了七个中的两个:“遗憾语”和“借口、理由、解释”。这个结果证明王爱华和吴贵凉(2004年)提出的跨文化差异只是一个度的问题,而非范畴差异的观点是片面的。2.较之于中国学生,美国学生使用的拒绝序列短。也就是说,中国学生更多地同时使用几种策略,而美国学生使用的拒绝策略要单一很多,策略的使用远不如中国人丰富。这个结果表明Liao和Bresnahan的假设:中国人比美国人使用拒绝策略更“节省”,中国拒绝策略倾向于“点到为止”是不能成立的。3.中美中学生在表达拒绝意愿时,受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势等社会变量的制约程度不一样。美国学生较少考虑这些社会变量,而中国学生则较多受此类社会变量的制约。4.美国学生在用汉语表达拒绝意愿时,有明显的母语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迁移。其拒绝策略的使用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学习者特征。最后对对外汉语拒绝策略教学提出初步设想:在进行对外汉语拒绝策略教学时,需要将中国“拒绝”文化和“拒绝”习惯介绍给学生,做到以汉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教授学生汉语常用的拒绝句式,然后根据拒绝表达涉及的情景和对象拟定“拒绝情景模式”,在“情景模式”中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语言和语用能力。让学生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用原则的共性和差异。可以将电视剧、电影中的拒绝表达内容作为了解拒绝策略的活的辅助材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教会学生要本着礼貌和真诚的总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拒绝方式,都应充分照顾会话双方的面子,讲求一定的语用技巧,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当不得不直接拒绝对方的请求时,一定要给出合理的解释,或进一步的建议,做到恰当得体地用汉语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