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还特别强调,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民主选举。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选举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视角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创立、发展的演进过程;从政治生态和制度变迁的角度论证选举制度与政治生态环境、政党领导、政权建设以及人民政治参与的互动关系。其目的在于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传承这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为改革和完善当代中国选举制度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开头篇。它阐明论文研究的学术背景,论证论文选题的意义,对论文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做出阐释,概括论文写作中的主要研究方法,论证论文研究的主题、范围及突破点,并阐述论文的框架设计,为全文写作做一定的铺垫。 第二章是苏维埃政权时期的选举制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选举制度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本章的重点在于论述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民主选举制度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历史背景。它是革命政权建设的需要,是马列主义选举理论的指导和苏联的榜样作用,是近代选举思想和选举制度的沿革和发展。阐释苏维埃政权时期的选举程序、选举原则、选举制度的特点、产生的政治影响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是抗日民主政权时期的选举制度研究。首先,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当时政权建设产生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运动是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选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因政权建设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共产党与国民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组建,按照国民政府的要求,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各级参议会制度;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先在陕甘宁边区确立,然后推广到各敌后根据地。其次,分析陕甘宁边区第一次民主选举运动与《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并以1941年2月—9月陕甘宁边区第二次民主选举运动、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和1944年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为例,分析“三三制”政权的选举与竞选运动。再次,分析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选举制度的主要特色,其独特性在于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等选举原则的贯彻执行;“三三制”体现着民主团结的选举选择;竞选体现着生机勃勃的选举竞争;注重候选人名单的提出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评议。最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