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规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途径。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水土保持在水土流失防治中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某一小区或某一流域,缺乏在区域视角下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对象,利用水土流失监测数据、文献资料、水利普查数据、公报与年鉴资料,结合区域降雨、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数据,采用GIS和RS等空间信息技术,运用Meta分析、分段线性回归、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探讨了径流小区和小流域尺度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作用,研究了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响应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1)揭示了小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规律。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92%)高于减流效益(73%);采取组合措施(生物+工程、生物+耕作)比单项措施(生物、工程、耕作)更有效(约1.3倍);30种水保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均显著(等高耕作减沙除外);基于“相对减流/减沙效率指数”,筛选出种草、植物篱、生物覆盖、造林+种草、经果林+种草,经果林+植物篱、经果林+种草+梯田、经果林+植物篱+梯田、植物篱+等高耕作等9种高效措施配置模式,主要应用于裸地、耕地和果园;水沙权衡关系与水保措施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耕作措施的减沙水代价最高,生物+工程措施最低,果园的减沙水代价最高,耕地最低。
  (2)阐明了小区尺度水土保持措施驱动下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水土流失受土地利用类型/亚类,植被覆盖/结构/类型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显著影响。具有多层植被结构(2层及以上)或近地表覆盖层(灌木/草本)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和土壤流失较低。基于人为干扰、水保措施类型、植被类型及其恢复方法等将6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16个亚类,其中自然演替裸地的径流最高,而地被覆盖果园的径流最低;无水保措施耕地的侵蚀最大,但自然恢复灌木林的侵蚀最小。当植被覆盖度超过60%时,土壤侵蚀强度低且趋于稳定;阔叶、针阔混交林比针叶纯林能更有效地减少土壤流失。从时间格局看,植被恢复的最初3年,年产流产沙量急剧减少,随后缓慢下降,直至植被演替15年后达到较小的相对稳定值;与实施了水保措施的耕地和果园相比,无措施的耕地和果园随时间推移呈现出更高的径流和侵蚀。今后水土流失防治应着重于避免土壤裸露,并建立中低层/近地表植被层,重视水保措施实施的最初3年内的人工辅助管护。
  (3)阐明了小流域尺度水土流失对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规律。典型治理小流域以封育、水保林等措施为主导,在水保措施驱动下植被覆盖度增加了1倍,土壤侵蚀强度减到治理前的1/5。小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之间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总体上侵蚀强度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基于分段线性回归,将研究区小流域植被覆盖划分为3个阈值带,位于不同的阈值区间应采取不同的治理策略,当位于低阈值带(0~40%)时,采取林草措施提高覆盖度是优先选择,同时配套必要的工程措施;位于中间过渡带(40%~80%)时,在适当增加植被覆盖的同时治理重心应在林草措施结构的优化配置上;而处于高阈值带(80%以上)时,采用封育措施进行自然恢复更为经济合理。基于DEM将红壤丘陵划分为33157个小流域,以其为单元分析小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今后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治理将以自然恢复辅以人工治理的方式为主(占研究区83%),重点关注水保措施结构的优化配置;而主要靠人工治理的小流域仅占研究区的3%;有14%的小流域具备自然恢复的植被覆盖条件。
  (4)阐明了区域尺度水土保持工程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规律。通过梳理近30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历程,发现水保措施建设的重心已从农田维护向植被恢复过渡,区域土壤侵蚀呈整体下降趋势。至2010年累计保存措施21370km2,其中梯田、水保林和封禁是主要措施(共占86%);水保措施呈二阶函数分布,即中间高两边低的“凸”型趋势。在丘陵区水保措施比重最高,占38%;水保措施集中分布在耕地和林地中,达88%;梯田在剧烈侵蚀土地中比例最高(29%);水保林在极强烈侵蚀土地中最大(37%);封禁在中度侵蚀土地中最高(25%)。基于水保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和水土流失强度指数,红壤丘陵区可聚类为4个水保效益组,即:蓄水保土能力和水土流失强度都低(组1,41%),蓄水保土量小而水土流失强度高(组2,19%),蓄水保土量大且水土流失强度低(组3,27%),蓄水保土量和水土流失强度都高(组4,13%)。总体上,近30年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工程减少了约30%的土壤侵蚀量,但尚有19%的地区需加大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同时13%的地区需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结构的整体优化。
  综上,水土保持措施主要通过减流而减沙,同一措施的减沙效益高于减流效益,组合措施比单一措施更有效,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决定了不同措施的水沙权衡关系。水土流失治理应重点关注:控制土壤裸露元素,构建≥2层的植被结构,恢复灌、草等近地表植被,加强水保措施实施前3年的人工管护。小流域控制水土流失的植被覆盖阈值带有3个,根据阈值带可确定小流域的整体治理策略。红壤丘陵区近30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成,但仍有近1/3的地区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土流失防治不匹配。本研究证实了恢复适宜的植被覆盖并实施合适的水保措施,能有效控制任何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水土流失。上述研究成果为红壤丘陵区今后开展多尺度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钾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大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包括根系表皮吸收、根内和根—茎钾的运输、钾在地上各组织部位的分配及行使调控功能(如气孔运动)等关键步骤。这些过程分别由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的一系列钾转运体和钾离子通道来承担。其中SKOR(Stelar K+ Outward Rectifier)类钾离子通道所主导的根—茎传输过程是联系钾素吸收和利用过程
学位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土壤肥力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常用措施,但是自然条件下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的速度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并且短期内秸秆还田有降低作物产量的可能,其原因主要与微生物活性低下导致养分循环转化受阻有关。通过添加外源激发剂刺激土壤中腐解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促进秸秆快速分解和养分转化的潜力,而不同激发剂在相同土壤上的效应可能不同,其机
学位
全球范围内酸沉降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酸化速率关系到土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酸化速率的准确估算一直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土壤对酸的消耗包括了阳离子交换(带来土壤的酸化)和矿物风化(不带来土壤的酸化),二者难以区分。由于硅来源于风化过程,不受阳离子交换影响,因此,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BC∶Si)对准确定量土壤酸化速率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以及农田施肥等使土壤酸化现象普遍发生,并有加剧态势。土壤酸化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红壤是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也是中国酸性土壤最主要的分布区,当前土壤酸化现象尤其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质量与生态功能的核心,对维持全球碳平衡也具有重要意
学位
自然生物膜是稻田生态系统土水界面重要的生物相。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群落组成,自然生物膜不仅是稻田中营养条件的调控者,也是污染物在稻田中迁移转化的重要界面。有机磷是土壤中常常被忽略的潜在磷库,自然生物膜对有机磷的矿化将对稻田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其矿化过程既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稻田环境中一些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的影响。本研究以稻田自然生物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磷
氮肥在农田的大量施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氮肥利用率降低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同时还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健康。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的同时减轻环境负荷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挑战。施用缓/控释氮肥是目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的缓/控释氮肥在稻田施用中的农学效应和环境影响,并评估其经济
学位
土壤电化学不仅广泛应用于无机体系,在生物体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植物根系作为生物体的代表,是植物隐藏于地下部的重要组成,也是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第一道屏障。植物根表面含有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酚羟基和磷酰基等。这些官能团解离以后使得根表面带有电荷且以负电荷为主。植物根表的带电特征影响植物对养分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运输。带负电荷的根系可以对
学位
华北平原是中国粮食主要生产区之一,但是土壤有机碳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化肥过量施用,农田土壤产生和排放大量的氧化亚氮(N2O),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还会破坏大气臭氧层。生物质炭作为高度芳香化结构的含碳物质,被认为能够增加土壤固碳潜力,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减少土壤N2O排放。生物质炭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生物质炭性质、用量、土壤环境条件和施肥管理等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
学位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凉山州是中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优质烤烟最适宜产区之一,植烟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阻碍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探明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为植烟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凉山州会东县内植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度(5°、10°、15°、20°、25°和30°)野外径流小区开展定位观测试验,研
学位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是定量评价土壤侵蚀的科学依据与技术工具。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或其衍生模型评价区域土壤侵蚀时,地形因子(坡长坡度因子等)通常使用由地形图或航空运载数据集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估算。DEM数据精度显著影响计算的地形因子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土壤侵蚀评价精度,严重制约了土壤侵蚀模型应用。本论文选取中国五个水蚀二级类型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西南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