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文学翻译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研究,而是将其他诸多因素也纳入其研究范围。“忠实”原则一度曾被视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但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文学翻译的重要显著特征之一创造性叛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翻译研究对创造性叛逆持否定态度,主张译者应将其创造性“最小化”;比较文学则提倡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积极作用;由德国功能派理论发展而来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一理论无疑为研究这创造性叛逆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 本文尝试将目的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证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以目的论规则作为衡量创造性叛逆的标准。本文首先通过对文学翻译中不同参与者角色行为的分析,证明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必然存在。然后通过对文学领域内相关翻译文本实例的分解剖析,阐明目的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对创造性叛逆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接着,论文以目的论规则阐述和评价创造性叛逆的质量。本文最终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己收集的大量翻译实例分析为验证得出如下结论:文学翻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受目的的控制,而创造性叛逆是保证文学翻译的“充分性”的必要策略。创造性叛逆应满足双重原则:充分原则与忠诚原则。充分原则要求创造性叛逆应实现翻译目的,忠诚原则限制了目的文本的合理功能的范围,要求译者承担道德责任,以此确保创造性叛逆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