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中心及外周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和脉压(pulse pressure, PP),探讨中心及外周动脉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者为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3-79岁,平均55.16±7.83岁。纳入标准: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患者;排除标准: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②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③重度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④继发性高血压,⑤可能引起脉压增大的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主动脉瓣疾病,⑥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及感染者。所有入选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并将猪尾导管置于升主动脉测定中心SBP、DBP、PP。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两组,斑块组50例,无斑块组30例,两组间年龄、中心SBP、中心DBP、中心PP、外周SBP、外周DBP、外周PP的比较应用t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的关系。定义PP≥50mmHg为宽PP,将PP分为≥50mmHg和<50mmHg两个层次,脉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行χ2检验。使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斑块组患者年龄(63.58±7.42)、中心SBP(142.72±11.28)、中心PP(68.55±12.60)、外周SBP(134.04±9.54)、外周PP(58.33±11.74)的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年龄(47.30±7.98)、中心SBP (117.39±10.73)、中心PP(41.44±7.42)、外周SBP (127.26±8.00)、外周PP(48.50±5.40),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斑块组中心DBP(74.18±10.3)、外周DBP (75.70±8.68)较无斑块组中心DBP(75.96±8.53)、外周DBP(78.76±6.74)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为因变量,年龄、中心及外周SBP、DBP、PP作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中心PP、外周PP、年龄为影响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而中心及外周SBP、DBP在P>0.05水平故未能进入模型,未显示相关性。回归方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0.074+0.006中心PP +0.004外周PP+0.004年龄。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斑块积分为因变量,年龄、中心及外周SBP、DBP、PP作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中心PP、外周PP、年龄为影响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 ) ,而中心及外周SBP、DBP在P>0.05水平故未能进入模型,未显示相关性。回归方程:斑块积分=–5.796+0.074中心PP+0.03外周PP+0.035年龄。4. PP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关系:中心PP≥50mmHg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心PP<50 mmHg患者,分别为( 88.46%,14.29%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01 );外周PP≥50 mmHg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外周PP<50mmHg患者,分别为(74%,44.33%)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0.01 )。结论:斑块组患者年龄、中心SBP、中心PP、外周SBP、外周PP的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中心DBP、外周DBP低于无斑块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中心及外周PP(PP≥50mmHg)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窄PP患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中心PP、外周PP、年龄为影响C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中心PP较外周PP相关性更高,而中心及外周SBP、DBP未显示相关性。提示中心PP可作为CAS发生的一个高危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