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世纪末至今,海洋暖化现象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海洋暖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使然,因此海洋碳循环是相关研究的核心节点。海洋中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是海洋储碳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系统阐述了惰性有机碳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其中海洋异养细菌(Marine Heterotrophic Bacteria,MH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末至今,海洋暖化现象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海洋暖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使然,因此海洋碳循环是相关研究的核心节点。海洋中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MCP)是海洋储碳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它系统阐述了惰性有机碳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其中海洋异养细菌(Marine Heterotrophic Bacteria,MHB)和溶解有机物(Dissloved Organic Matter,DOM)是MCP的两个重要抓手。目前,海洋暖化对异养细菌的影响已有一些研究,然而并没有形成统一共识;同时,虽然海洋暖化对微生物代谢介导的溶解有机物的利用和转化的研究非常重要,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中国近海海域。生物和化学的耦合研究,能够系统的揭示其微生物学机制和环境效应。因此,海洋暖化背景下,中国近海海洋异养细菌的代谢差异和溶解有机物的利用转化研究至关重要。本论文采用时间换空间的方法(Time-for-Space Substitutions),在鳌山湾海域,基于不同月份的现场温度,模拟不同情景下微型生物对升温的响应及其转化DOM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经典Bioassay方式进行黑暗培养实验,海水来自青岛鳌山湾。升温实验设置一个原位组(对照组)和两个升温组(分别升温3℃和6℃),每个处理组不少于3个生物学重复,培养30天以上。本研究中使用流式细胞仪监测异养细菌丰度,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量有机碳浓度;同时利用吸收光谱技术、三维荧光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表征DOM分子特征。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鳌山湾水温月季变化明显,夏季达到最大值,冬季有最小值。根据DOM分子特征分析,鳌山湾DOM含N和含S杂原子比例较高,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综合总有机碳浓度(Total Organic Carbon,TOC)、DOM光学特性以及DOM分子特征分析,鳌山湾由于浒苔在夏季的爆发,导致鳌山湾夏季有机物浓度最高,同时HIX、DBEa、massa、MLBR和AImoda等DOM生物活性指标都在夏季较高;但是从活性TOC的比例和检测出DOM分子类型的数量分析,鳌山湾夏季DOM活性分子数量较多。2.当原位温度高于25℃时,升温未见对异养细菌的生长速率的显著影响;当温度低于25℃时,升温会促进异养细菌的生长速率。海洋细菌的系统承载力会随着升温而减少,符合新陈代谢生态学理论的预测;据此推测,海洋暖化后,中国海域的总细菌承载力可能会降低,即所维持的总异养细菌生物量会降低。3.相对活性TOC的比例与原位温度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温较低时(<20℃),升温可以增加TOC的活性比例;当水温较高时(>26℃),升温反而会降低TOC活性比例。因此推测,在海洋增温的大背景下,温度较低的渤海和黄海中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可能受影响更大,而温度较高的东海和南海可能受影响较小。根据实验TOC降解动力学结果分析,温度低于25℃和高于25℃的情境有着不同的降解速率;因此推测,温度较低的渤海和黄海可以通过Ea(84.58 kJ mol-1)和Q10(3.2)来建模,预测海洋暖化过程中的碳库变化趋势;温度较高的东海和南海可以使用Ea(11.14 kJ mol-1)和Q10(1.2)来建模预测海洋暖化后的对海域碳库变化的影响。根据吸收光谱技术和三维荧光技术的分析,升温对DOM的光学特性未见显著影响,据此推测海洋暖化对中国海域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以及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影响可能有限。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的DOM分子分析结果表明,升温对异养细菌利用转化DOM与其本身特有的性质相关,与环境原位温度亦相关。本论文以全球变暖为背景,从MCP理论机制出发,围绕MHB和DOM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为海洋升温对微生物介导的海洋碳循环的过程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某市一地铁区间右线小半径曲线段盾构工程为例,结合富水砂层地质条件和小半径曲线盾构掘进控制特点,从“盾构机选型适应性”、“盾构机掘进关键参数设置及相关性”和“盾构机姿态控制及纠偏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依据工程实际数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盾构机选型适应性分析与研究。根据地层渗透系数、水压力和颗粒级配等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适用于富水砂层地质条件小半径曲线盾
至1961年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开通运营以来,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开启了序幕,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因此研究影响电力机车(动车组)稳定、安全的运行的各类问题意义越发重大。近年来各路局发生的接触网覆冰情况,已严重威胁到铁路行车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在运输能力繁忙的今天,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如何在不影响行车的前提下尽量消除、
通过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研究,动物考古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动物的种类及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的自然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黄岗遗址位于淮河下游,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本文对遗址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分析,探讨当时的动物资源利用状况,复原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梳理淮河中下游5
我国高铁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铁路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高铁智能运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高铁动车组上线运营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动车组相关数据日益丰富,这些种类繁多且结构各异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动车组的运行状态和故障情况,是开展动车组智能运维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动车组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基于大数据的动车组数据处理与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研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威胁人体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参与了 GC发生和发展进程。目前普遍认为GC的发生发展经历非萎缩性胃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为GC,其发病机理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持续研究但仍然尚不明确。其中Hp感染会引起慢性胃炎并且是GC最强烈的危险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提升,各行业产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铁路货运量任务也随之大幅提高,因此,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而言,提高机车检修效率、确保机车质量安全、保障机车高周转率,已经成为机务检修部门当前的主要任务目标,本文结合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机务段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主要货运机型——SS4G型电力机车部分控制回路故障的梳理分析,将梳理出的故障现象、故障判断条件、故障原因这三个关键项点运用故障树形式
铁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包含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四个阶段,要做到真正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各类数据和资料能够畅通无阻的在不同阶段进行传递、共享,使数据运用得到最大化,共享各阶段的数据成果。然而,由于发展时间和技术手段等原因,现有的铁路信息化在各阶段发展水平不一致、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字段定义不完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困难,数据来源范围广、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数据关联关系复杂,全过程数据传递断层、缺
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信号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许多车站需要进行联锁设备更新改造工程,以此提高信号设备的安全性与效率。信号设备更新改造工程离不开联锁试验,工程联锁试验包括仿真试验、模拟试验、挂联试验、开通试验四个环节,挂联试验是工程开通前室内外设备连接进行的最全面的一次联锁试验,在整个工程联锁试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工程中牵扯的设备情况复杂、人员众多,若挂联试验不彻底,
轨道状态直接影响轨道-车辆系统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必须进行例行检测和长期跟踪监测。随着高速铁路服役时间不断增加,各类轨道问题开始显露。因此需要以工程应用为导向,建立更为完善、完备的检测监测体系。在建、新建线路进一步充实现有铁路网,也对检测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高精尖移动装备为主导的动态检测技术将在铁路基础设施状态检测监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除数据获取外,动态检测技术的另一核心为多源检测
退役锂电池中的钴、镍、锂等稀有金属的绿色高效回收利用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传统酸浸法具有能源成本低、金属回收纯度高和效率高的优点,但使用腐蚀性强酸和昂贵萃取物,反应时间长且产生废酸、污泥和高盐溶液等二次废物。因此本文总结了传统酸浸法中绿色浸取剂和还原剂以及两种新兴的湿法冶金技术:低共熔溶剂(DES)和超临界流体(SCF)对高效绿色回收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阐明了微波超声辅助手段和选择性浸取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