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的盅口亚科线虫是马属动物大肠内重要的寄生虫,隶属于圆线科。当虫体大量寄生时会导致宿主贫血、被毛粗乱、消瘦、腹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给养马业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该类线虫以种类多、寄生数量大为特征,而这类线虫的分类一直以来都有所争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盅口亚科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流行病学及疾病防控等方面,对于该类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进化、亲缘关系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马的五种盅口亚科线虫(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异齿盆口线虫、微小杯冠线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扩增其线粒体基因组,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和进化分析,构建进化树,探讨盅口亚科线虫与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中的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形态学特征均与文献资料描述相符,五种线虫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上已发表相应线虫的ITS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99.6%、99.8%、99.7%和99.2%,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地鉴定了五种线虫。扩增获得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3822 bp、13838 bp、13846 bp、13826 bp和13817 bp,均包含了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2个非编码区,所有基因均在同一条链上且转录方向相同。五种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AT含量明显偏高,分别为75.70%(蝶状盅口线虫)、76.12%(碗形盅口线虫)、74.74%(鼻状杯环线虫)、76.77%(微小杯冠线虫)和74.65%(异齿盆口线虫)。五种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变化为84.1~95.1%,其中碗形盅口线虫和蝶状盅口线虫的同源性最高,蝶状盅口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同源性最低,三种三齿属线虫与盅口亚科线虫同源性高于同一亚科的马圆线虫。同时也发现目前圆线超科已获得线粒体基因组的20种线虫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以串联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作为基因标记重新构建盅口亚科线虫与其他线虫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三齿属线虫与盅口亚科线虫的进化关系较近,而与同一亚科的马圆线虫亲缘关系较远,进一步验证了三齿属线虫应归属于盅口亚科的假说。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目前已获得的20种圆线超科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且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进一步验证了三齿属线虫应归属于盅口亚科的假说。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线虫线粒体数据库,也为今后圆线科线虫系统发生学、分子分类学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基因标记。